好多北京孩子对肉龙的记忆,还停留在小时候,而且不是在家里,是在幼儿园。
记得那时候,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喜欢吃肉龙,并且喜欢的程度远远大过于其他面食,所以每次有肉龙吃的时候,就是我们吃得最开心的时候
我记得每周四的中午吃肉龙,每个小朋友都戴好了围嘴儿套袖,一人捧一个小搪瓷碗,啃的那叫一个香,满手满脸都是油 。有挑食只拣肉吃把面皮剩下的,老师表示会扣小红花 。
因为肉龙是将肉馅卷在面中间,两边露馅。小时候每次吃它都小心翼翼的,一手拿着中间,一手在底下接着,生怕咬的时候有肉馅掉出来,那可是大大的浪费啊。
一次幼儿园中午吃肉龙,我有一个小伙伴,现在就是发小了,只吃了一半,留下另外的一半装在上衣兜里,等回家后给她妈妈吃。
到家后她妈看到兜里鼓鼓的,一看是半个肉龙,兜里全是油。通过这件事儿不仅能看出我这发小的孝心,同时也能看出肉龙在孩子们的心中的地位。
等我长大些,有时候馋肉龙了,家里也会蒸肉龙。那时候,每当家里做肉龙,我出去玩都不去远地方,只要家里人一喊,立马就跑回家,乖乖的洗手张望着蒸锅里的肉龙。一开锅盖,整个屋子都弥漫着肉龙的香味。每次吃到一口热腾腾的肉龙,都是一次享受。
在北京肉龙也叫做懒龙,是老北京传统面食之一。
所谓“懒龙”,据说是因为某懒人嫌做包子麻烦,徒省事就把整块面团擀开,把肉馅码在上面,卷起来蒸熟就完事了,省了包包子的工夫,蒸熟后切开,还可以家人分着吃。因为是肉馅的,卷起来形状长长的像龙,所以美其名曰“肉龙”。
但肉龙浓浓的肉香和独特的滋味儿,又是包子无法比拟的。
不知道为什么,肉龙对人们的吸引总是超过包子那种带馅儿的吃食。北京人喜欢吃馅儿,但肉龙不像包子,一层面里裹着一块儿肉馅儿。
肉龙的肉和面是融合的,这样既让肉吃着没那么的油腻,又让面吸足了馅儿的汁液和香味儿,这样一来,肉龙就有了三层不同的口感:外皮儿的宣软,肉馅儿的醇香,而夹在肉中间那层面味儿浓多汁儿。
要说哪儿做的肉龙正宗,一时还真难说。您要是问哪儿的地道,一准儿问谁谁都说自己家做的地道。因为一家子有一家子的做法儿!
肉龙做法儿不一,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讲究!别看肉龙简单,但在北京肉龙无论做法还是吃法都很讲究,这样味道才地道。
肉龙的馅儿一般是猪肉大葱的。
先说肉馅儿,肥肉瘦肉的比例必须得是三比七。肥肉少了吃着太柴,不香。肥的多了又太腻,所以多了少了都影响口感。制作时先将猪肉洗好剁成泥,这肉馅儿手工剁的才香,绞肉机绞的就差了。
过去,这葱讲究“山东章丘大葱”,那葱白儿足有1尺多长。章丘大葱切成葱花时,满屋都是香辣味儿,这种大葱生吃时是一股甜辣味儿。用章丘大葱切的葱花主要是葱白儿部分,和肉拌在一起,那叫一个香!
有讲究的还喜欢加点儿泡开了的香菇,笋尖或木耳。
最重要的一点,大家都知道老北京人就喜欢吃个炸酱,所以在肉龙里也不会“放过”。这样做出的肉龙有着属于老北京的独特酱香味道!
接着,将发好的面擀成长方大片,均匀的涂上一层肉馅儿。从一边开始卷,卷成一个大肉卷,肉龙咱这就做好了。做好的肉龙放入蒸锅中再次饧一下,水烧开后大火蒸20分钟,齐活!
刚出锅的肉龙就迫不及待地拿来吃了,吃着吃着就想起自己的童年,那些单纯无忧的日子。似乎总会因为一些食物留下一些回忆,再吃到的时候,虽然味道不尽相同,但吃的那个感觉,会再次把我们带回到当时当地...
谨以此文追忆我们喜欢的肉龙,以及肉龙带给我们的美好回忆!
不知道您第一次吃肉龙是在什么时候?期待大家都来分享一下,吃肉龙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