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讲解的这本书,是一本教养儿童的力作《可怕的两岁》。
本书的中文版有16万字左右,我将用大概30分钟,为大家讲解书中精髓:孩子在两岁左右迎来第一个叛逆期,被称为“可怕的两岁”。“可怕的两岁”有哪些表现?它的本质和成因又是什么?家长如何在这个阶段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呢?
如果你的宝宝处于一岁半到三岁这个年龄段,他的很多表现一定会让你抓狂。比如,之前还百依百顺的小宝宝,某一天开始突然对以前喜爱的各种事物说“不”,让你无法把握他的喜好;又比如,宝宝在前一秒还在安静地摆弄玩具,后一秒突然就会把玩具狠狠丢掉,开始暴躁地在各处奔走;还比如,某一天你突然发现孩子变得喜怒无常,刚刚还在跟你笑着玩游戏,马上就会变脸大哭,你无论是抱还是哄都没办法止住他的嚎叫……
《可怕的两岁》这种种表现说明:令人闻风丧胆的“可怕的两岁”来了!养育这个阶段的孩子,很多父母会深深地感到挫败和无奈,进而产生愤怒、抑郁、生无可恋的情绪。究竟有没有办法,能让我们轻松地应对这一时期呢?答案是肯定的,方法就在这本《可怕的两岁》里。
《可怕的两岁》这本书直面了两岁孩子的种种“可怕”之处,同时又提醒了读者,这个让许多父母谈之色变的时期恰恰又是培养孩子性格、能力的绝佳时期。本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的心理,也提供了很多的理论和方法帮助我们渡过这一难关。有趣的是,书中大胆驳斥了托马斯·戈登的部分育儿观念。托马斯·戈登是何许人也?他可是写作了《P.E.T父母效能训练》这部育儿经典的作者。托马斯·戈登的作品和育儿理念风靡全世界达半个多世纪之久,也掀起了新兴育儿理念的潮流。这种牛人也敢驳斥,说明《可怕的两岁》这本书的作者也不是泛泛之辈。
事实也是如此,《可怕的两岁》的作者约翰·罗斯蒙德与托马斯·戈登,在育儿研究的时间相差不大,基本上算是同期的高手。约翰·罗斯蒙德反对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教育方法,他倡导更加自然、轻松、愉快的育儿理念。当然,约翰·罗斯蒙德不仅是个只会高谈阔论的理论家。他亲手带大了自己的两个孩子和7个孙子孙女。同时,许多向他咨询育儿问题的父母,也为他反馈了大量真实、有价值的信息,使他能够不断精进自己的研究。《有效管教指南》、《罗斯蒙德欢乐育儿书》都是他十余部育儿书籍中的代表作,这些书籍帮助很多父母走出了育儿困境。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和作者的基本情况,大家是否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这本《可怕的两岁》了呢?那么,下面我就为大家来详细讲述书中的内容。全书分为三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是,缺乏了解,父母才会害怕孩子的“两岁”。
第二个重点是,教养两岁的孩子,父母有件事一定不能做。
第三个重点是,应对“可怕的两岁”,父母应该做的事。
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重点:缺乏了解,父母才会害怕孩子的“两岁”。
面对突然变得不听话、不可爱的孩子,很多父母都会想:这还是我家孩子吗?是不是我家孩子有毛病了……其实,不用焦虑,你的孩子没有问题,他只是又长大了一点。
大多数孩子在一岁半左右开始产生“我”这个概念。这个时候的孩子也正好处于学步期,随着孩子活动范围、行动能力地增强,孩子对世界地好奇与探索也越来越多。这个时期,孩子们满脑子就俩问题:“这是啥玩意?”、“这玩意咋摆弄?”,这两个问题恰恰也是孩子们烦恼的根源。
因为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懂,却什么都好奇。他们只会考虑自己的诉求,但不会考虑这个诉求所带来的结果。大人能够分辨好坏,孩子却搞不懂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不可以的”,因为他缺乏分辨为什么“可以”,又为什么“不可以”的认知能力。听起来有点绕,这里举个例子:
孩子拿起来一块切好的苹果并塞进了嘴里,大人看到后,要么没有反应,要么夸赞这个行为;但是,当孩子拿起剪刀的时候,大人往往会反应激烈,又是大叫“不行”,又是急忙夺下,有时还会打两下孩子的小手。看吧,同样是拿东西,孩子得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反应。孩子不会考虑苹果与剪刀的区别,他们只会被一会“行”,一会又“不行”搞得懵圈又焦虑。
另外,两岁左右的小孩,很难做到“知行合一”。因为孩子智力地发育,会优先于行动能力地发育。当孩子有些事情能想出解决方法,却不能付诸实施时,他就会有强烈的挫败感和不满感。比如,很多父母会用辅食瓶子装婴儿饼干。孩子知道拧下盖子就能拿到饼干,也大概知道盖子怎么拧。但是对手的控制能力不足,让他没法轻易打开盖子,这让孩子极度沮丧,然后你就会看到他大哭着把瓶子狠狠地摔在地下。
当然,哭闹、发脾气是孩子的特权,至少这一年多来确实如此。孩子们在学会走路前,从来都是:饿了哭有吃的、累了哭有人抱、困了哭有人哄。只要哭闹,就能实现自己的诉求,孩子们自认为靠着这项特权可以永远地为所欲为。但孩子毕竟是天真的,辛苦了一年多的父母,看着孩子终于有了那么一丢丢自理能力了,心里无疑乐开了花。
为啥?大人终于能做点自己的事情了啊。所以大人对孩子的关注度不可避免地会被工作、家务、玩乐分走。而这对孩子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他们自以为是世界的中心,怎么甘心尔等忽视?特别是,大人们越来越多的“不行”,让孩子们觉得受到了冒犯。于是,他们不断上演那老三样——一哭,二闹,三打滚。
综合上述种种因素,两岁左右的孩子,玻璃心每天都要碎一地。是不是觉得两岁的他们,并没有那么可怕,反而有些可怜了呢?是啊,在孩子眼里,大人有那么多的地方可以去、有那么多人可以接触、有那么多东西可以摆弄,他却什么都不懂、不会也不行。这时候是不是有点心疼自己家宝宝了?原来他心里这么苦啊!然后你要么做呢?赶紧抱抱你的孩子?给他更多的关注?满足他更多的要求?以为这就是对他的爱?
千万别!咱们弄明白“可怕的两岁”,可不是为了让你去溺爱孩子的。要知道,虽然人生会被很多因素影响,性格却绝对是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因此,《可怕的两岁》这本书的作者约翰·罗斯蒙德,极力倡导我们利用这个绝佳的时期,一举为孩子的好性格奠定基础。而且话说回来,只有两岁大的孩子,父母们能具体去期待的,除了性格还真没别的了。
不信,你可以想两个词语或两小句话,对20年以后的孩子做一个寄语。举例说明,有人希望孩子成为“伟大的科学家”,这就不够具体。为啥呢?因为无法知晓哪些事情算得上“伟大”。但换成“勤奋、严谨的科学家”,就好多了。每天坚持研究、课题反复论证,这不都是“勤奋”、“严谨”的表现吗?再比如,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美丽、善良的女子”。“善良”挺好把握,扶老奶奶过马路都是善良的表现。可“美丽”就不好说了。一方面,孩子成年后相貌普遍变化不小,我们经常能看到某某童星长残的报道,对丑小鸭变天鹅的例子也不缺乏了解;另一方面,每个人的审美标准差距实在太大,同一个人的相貌,必然会获得不同的评价。
可见,只有诸如“勤奋”、“严谨”、“善良”这些性格方面地描述才具体、靠谱。培养孩子的好性格,也就成了父母应该努力的方向。
好了,讲述完第一个重点。我们弄明白了“可怕两岁”的本质,心里的害怕是不是缓解了不少?我们更明确了这一阶段的育儿目标。接下来就该付诸行动了。虽说实践出真知,但孩子的成长毕竟只有一次,我们在育儿的道路上还需谨记“有所为”、 “有所不为”,这就涉及到了其它的重点内容。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第二个重点:教养两岁的孩子,父母有件事一定不能做。
现在有很多孩子非常任性,动辄撒泼打滚,甚至打骂家长。在他们的诉求得不到满足时表现得尤其激烈。此种现象并不少见,网络上、外出的途中都能看到这样的例子。更悲催地是,也许这样的孩子就在你的身边。
为啥呢?还不是家长给自己挖的坑。孩子本是一张白纸,你如何塑造他,他就会如何表现。所以,孩子任性、性格不好,最大的责任在于家长。也就是说,在孩子两岁左右的第一个叛逆期,家长做错了一件事。这阻碍了孩子好性格地形成。而孩子性格对其人生的影响,比你想象的更深远。
说到这里,有的朋友就问了:“到底是啥错误,这么邪乎呢?”其实很简单,你太关注孩子。有人不服气了,会说:“这不对吗?孩子那么小我当然要倾注全部心血啊!”这个说法呢,也对也不对,主要还是得分阶段看待。那我们先看看孩子从新生儿到学步期这个阶段,大概是在孩子两岁之前。
刚出生的孩子,弱小、柔软,大人们都对这个小家伙疼爱有加。他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哭是他唯一的表达方式。新手父母往往没啥经验,面对这个阶段的小宝宝相当小心谨慎。父母们每天忙得四脚朝天,一会看看尿布是不是该换了,一会看看衣服是不是穿少了。更有夸张的父母,经常半夜爬起来看看孩子还有没有呼吸。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更是给力,他们戒掉了广场舞,猛磕降压药,使尽浑身解数陪孩子玩闹,简直是用生命诠释着“隔辈亲”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在这个阶段,大人把孩子视为家庭的中心,这一点问题都没有。
然后,你的孩子慢慢长大,他萌发了自我意识,当然也牢牢记住了“我是焦点”这个观念。于是,在孩子看来,父母理应为他做一切事情。不是吗?他只要闹出动静,父母就会放下手头的一切来嘘寒问暖,他当然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这就很容易让孩子的自我意识极度膨胀,导致不良性格的形成。
对孩子保持很高的关注,把他当成你的生活中心,这确实挺暖心,可这也是你的自我满足。你以为拒绝了孩子“要抱抱”的请求,或者没能及时回应他的呼叫,他的小心脏就会承受不住了?他的心里就天塌地陷了?孩子没有你想象的那么脆弱,他确实会为了合理的需求而呼叫大人,但他也会因为无聊而引起大人地注意。你在孩子眼中只是一个手下,他不但要经常训练你,还要经常考核你。于是,你在不断取悦孩子的过程中,也将孩子的贪欲一步步培养了起来。最终,一个永不知足,为我独尊的小霸王,就被你亲手塑造而成了。
那么,道理都懂了,具体怎么做呢?在这本《可怕的两岁中》,约翰·罗斯蒙德给我们指了一条路:减少对孩子的关注。
在一年多来,孩子都是被关注者,是时候让我们被孩子关注了。简单来说,就是大人玩大人的,让孩子玩孩子的。这个过程并不轻松,程度也很难把握,但好处也显而易见。比如,不马上回应孩子,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可以锻炼孩子的心里承受能力,这让他在成年后能更轻松地面对压力;不马上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引导他自己找到办法,可以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让他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再凡事都依赖他人;在孩子无理取闹时,进行恰当的冷处理,不马上哄、抱,不强化孩子的自我意识,这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社会规则和秩序。
如此,在经过一段黑暗时光后,光明就会到来。孩子会变得懂事、听话。因为他会渐渐明白一些道理:爸爸妈妈是用来依靠的,而不是用来使唤的,我需要帮助时要请求父母;父母有他们自己的事情要做,他们在忙碌时,我不能去打扰;父母是我需要关注的人,他们之间的关系高于和我的关系,他们也是我要学习的榜样。慢慢地,孩子这些转变了的意识会固化在性格中,产生对他人生有益地影响。
不过呢,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我们运用同一种方法,得到的效果肯定也不一样。但不管怎样,父母们一要坚定信念,二要严格自律。因为,就算你在社会角色上不够出色,但作为父母,你一定比自己两岁的孩子更懂得“好”与“坏”。另外,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父母一定要注意自身的言行,要对孩子的未来负责,就要为他树立良好的榜样。
当然,也不用太过束手束脚。不要怕犯错,也不要自责。孩子比大人更懂得“人无完人”的道理。也许你还在后悔打了孩子而一脸悲痛时,孩子已经爬进了你的怀里,给你一个亲亲,好像在说:“没关系,我不怪你。”那我们怎么回报孩子呢?当然是要不断提高育儿水平喽。我们不能保证绝不犯错误,至少可以保证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二次。这样,即便无法成为完美的父母,在孩子的心中,我们也是值得信赖的。
好了,以上就是第二个重点内容:教养两岁的孩子,父母有件事一定不能做。我们在这部分中了解到,在孩子进入第一个叛逆期时,应该减少对他的关注。这是“有所不为”,那么,在面对“可怕两岁”时,“有所为”又是什么呢?
接下来,就是第三个重点内容:应对“可怕的两岁”,父母应该做的事。
普利策新闻奖的设立者,约瑟夫·普利策说过:“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拿来形容两岁左右的孩子,那是相当贴切。两岁的孩子,几乎很少给人始终如一的感觉。你会随着他的一哭一笑,时而讨厌他,时而喜欢他,心情就像坐着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
其实,这是孩子的试探。你永远不要低估孩子们的套路和手段,他们能想到的办法非常多。而且,孩子们的耐心也不错,他们会对一件事物进行反复试探,以此印证你的反应和态度。就这样,孩子们会一点一点地触及并摸清你的底线。如果你定立的规矩和要求都很模糊,那你说出的“不可以”就没那么不容拒绝。孩子们能敏感地捕捉到你的不坚定,此时,你就落入了他们的掌控之中。你的底线既然已经暴露,管教孩子的道路自然阻碍重重。
所以呢,一定要从一开始就坚守底线。不管孩子是哭还是笑,也不管他冲你撒娇还是咆哮,你定的规矩说什么也不能变。孩子一旦破坏了规矩,就要立即进行处理,不能只是口头上的警告或威胁。比如,你说:“再弄打你!”之类的话,孩子不一定能理解,况且这种未必实施的警告,几次之后,孩子觉得不疼不痒,气焰反而会更加嚣张。
约翰·罗斯蒙德在这本《可怕的两岁》之中指出。对孩子破坏规矩的行为,应该马上采取行动。除了立即制止,必要时也可以使用恰当的处罚措施。反复几次,孩子大概就能明白你他某个行为的态度和反应了。比如,他要摸电源插座,你跟他说:“不许摸!再摸我就要处罚你了!”孩子当然不会听你的,他会再去摸第二次,第三次。你要做的是:立刻约束孩子的危险行为并进行处罚。
这个处罚可以是不让玩玩具五分钟,也可以是短暂的关禁闭。总之,尽量避免使用打、骂来惩罚孩子,那样只会让孩子更加叛逆。在我们处罚孩子时,有一个前提要注意一下,就是这些处罚一定要提前告知孩子,并且在多次警告无效的情况下果断使用。这样的行动才最有效、最直接。果断和力度明确了你的态度,孩子就好管多了。这就是与孩子的日常较量中凝聚的智慧结晶。
当然,我们在立规矩时应该“恰到好处”。因为,如果所有事情都要立下硬邦邦的规矩,我们和孩子都会绷得太紧,那样的生活索然无味。应该重点关注的是,那些需要坚持原则,或者危险性特别大的事物。比如刚才说的,孩子要去摸电源插座,这就是一个相当危险的行为,父母在日常看管中一定要引起重视。
不得不说,两岁的孩子很难缠,应付鬼灵精怪的他们相当累人。他们总是精力充沛,而你往往会感到电量不足。但是生活要继续,你只能说服自己熬下去。好在,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厌倦了整天跟孩子勾心斗角的大人们,发明了一种可以打发每天时光的办法。这就是“注意力转移大法”,依据就是咱们前面说过的,“可怕的两岁”也是孩子学习能力大发展的时期。只要用心引导,孩子各方面能力都会得到飞速发展。这个方法相当管用,实现的手段也非常多样化。
比如,你带孩子到户外游玩时,就可以丰富他的一些基本认知。教他认识树叶、花,是视觉上的认知;听虫鸣鸟叫,是听觉上的认知;感受风吹,是触觉上的认知。又比如,在家跟孩子做游戏,可以锻炼孩子的身体控制能力。引导孩子在沙发上爬上爬下,这能锻炼他们大动作地发展;让孩子玩积木,这能锻炼他们精细动作地发展。还有,多给孩子讲故事或者念书,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也许孩子无法理解故事和书本上的内容,但他的脑子也会琢磨个不停。把孩子的小脑袋填满,他就没功夫思考怎样跟你较劲了。
是不是简单易用?类似的手段,每个家庭都可以想到不少。这就是好用的“注意力转移大法”,它的目的就一点:把孩子的电量耗完。
而父母要做哪些事情呢?一是营造安全区域。不论是在户外,还是在家中。一个安全的环境都相当必要,它能给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环境越安全,父母也越放心,孩子总能找到事情做,我们就不会被缠得那么紧了。二是要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我们应该根据孩子不断发展的智力和行为能力,适时的给予指导。若孩子经常能迅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可以不断积累信心。
以上呢,就是第三个重点内容:应对“可怕的两岁”,父母应该做的事。这部分主要是告诉我们。面对“可怕的两岁”,咱们一定要坚定规矩,强制规范孩子的部分行为。另外,还要利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消耗掉两岁孩子的精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教导孩子,促进他们的身心成长。
好了,说到这儿呢,今天的时间差不多就要到了。咱们今天读的这本相当有用的育儿书籍也就讲完了。下面,咱们就简单总结一下这本《可怕的两岁》所写的内容。
首先,我们明确了一点,“可怕的两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它的很多表现方式确实挺可怕。孩子萌发“自我”认知后,开始探索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孩子的行为能力、认知水平还比较低,使他们有了很多困惑。而且,此时的孩子,角色定位还没完成转变,他们认为自己仍然是家庭的中心。在这些综合作用下呢,就造成了两岁左右的孩子非常叛逆,变得喜怒无常、爱发脾气、突然不听话。
上述表现,有些孩子从一岁半左右就已经出现,而有些孩子超过三岁仍没有结束的迹象。但大部分孩子都是从两岁开始到三岁这一年,表现得最典型、最激烈、最叛逆,所以就有了这个“可怕的两岁”一说。
那么,知道了“可怕两岁”的由来,咱么做家长的就没必要那么害怕了。因为害怕也没用啊,还得正确对待才行。孩子的表现既然符合这个时期的特点,这也标志着孩子正在长大。咱们应该为孩子地成长感到高兴。而且,还得抓住孩子成长的这个时期,帮助他培养好的性格、能力。这才是咱们家长应该做的事情。
其次,为了更好的帮助孩子。父母们得学会放手。如果孩子的自我意识膨胀起来,那可不是好事。一是孩子没法正确定位自己,二是孩子的自理能力、抗压能力得不到锻炼。道理很简单,父母不能照顾孩子一辈子,他们总有进入社会闯荡的一天。社会环境可是竞争相当激烈,孩子难免会遭受挫折。到那时,他哭闹谁会看?他自我谁搭理?最终受到伤害的不还是他自己吗?古语有云:“慈母多败儿”,放在这里是一点没问题。
孩子小的时候让他多跌跟头不是啥坏事,谁不是在摸索中成长呢?与其在以后摔个狠的,不如在可控范围内让孩子早点体会挫折。咱们在这个过程中,不能犹豫,也别怕犯错,因为大人走过的弯路毕竟更多啊。父母累积的生活经验,对没长大的孩子来说,还是有着非常大的好处。
具体做法并不难,以前不是眼里只有孩子吗?现在把关注点放在另一半身上,当了那么久的父母,不要忘了,你首先是别人的丈夫或妻子。恩爱和睦的夫妻关系,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把随时关注孩子的需要,变成等待孩子主动来寻求帮助,尽量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样也是给孩子一个自我成长的空间。
再次,一定要给孩子定好规矩,并且不要朝令夕改。一旦孩子破坏了规矩,要马上进行恰当地处罚。目的是要让孩子明白规则的力量,使他懂得:世界不是绕着他转的。这样,孩子长大后就不容易有落差感。胜不骄、败不馁,不就是我们对孩子最基本地期望吗?
还有,孩子在两岁左右的学习力特别强大。咱们要好好利用这点,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认知、锻炼孩子的行动力。孩子在各方面有了提升,更有利于抚平他焦躁的情绪,也能很好地树立大人的权威感。当孩子总有兴趣学习新的东西时,爱学习的好习惯就培养起来了;当孩子总是请教、求助父母时,我们的权威感也就树立起来了。这样,“可怕的两岁”就能比较轻松地度过了。
最后,我们再注意几个方面。一是大人要自律,我们给孩子树立的榜样一定要良好;二是要坚定信念,孩子不会乖乖配合,面对他们的激烈反抗,我们要咬牙坚持;三是注意排查危险,安全的环境,是让孩子自由发挥的前提,环境越安全,父母越省心。
到此,那些正被两岁孩子蹂躏不休的父母,是否豁然开朗了呢?那些即将迎来孩子“可怕两岁”的父母,是否也胸有成竹了呢?先说明,跟两岁孩子的斗争,不可能像咱们书里讲的这么理想顺遂。但我们应该谨记一点:孩子的未来显然更加重要!为了孩子能有好性格、好人生,这关键又辛苦的一年,各位父母可一定要坚持下去啊。
好了,今天这本《可怕的两岁》我们就读到这里了。恭喜你又读完了一本好书。
本文版权归作者微度是个老太阳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请联系本人。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