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丞相公叔痤病重的时候把他的得意门生卫鞅向魏惠王举荐,称其门下中庶子卫鞅虽然年轻却是个不可多得的大才,可为魏相。魏王嗤之以鼻,心想,一个从未曾听说过的门生小吏,你让我把整个魏国交给他管理,看来你果真病的不轻啊。
这一年,卫鞅已经在公叔痤的府中做了四年的“小秘书”。公叔痤无奈又进谏道:我王如若不用卫鞅请我王务必杀掉他,万万不可让卫鞅到别的国家去。
魏惠王走后,公叔痤想了想觉得于心不忍,于是让人喊来了卫鞅,并把他与魏惠王的谈话告诉了卫鞅,让其速速逃离魏国。公叔痤告诉弟子让魏王用他杀他乃为公心,让其逃走是为私情。卫鞅淡定的告诉老师:不必逃离,既然魏王不会听老师您的话觉得我是大才委我以重任,又怎会听您的话杀掉一个微不足道无足轻重的中庶子?
不得不说,公叔痤这个人,为相国时资质一般才能平平,但是在识人方面却是有他独到老辣的一面,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他却一眼看到了他的经世伟才。
历史就在公叔痤与魏惠王谈话的瞬间已经悄悄有了分叉,历史没有先见之明,魏惠王也没有。如果昏聩的魏惠王知道,若干年后,就是这个被他瞧不起的年轻人改写了历史,带领被山东六国鄙视的西部蛮荒之国矮矬穷的秦国,走上了强国之路,并且一举灭掉了他的魏国,他断然不会如此轻视卫鞅并且放走他。
只是,这世上从来就不曾有所谓的“如果”“假如”“要是”等等这样的事。
不久,来自蛮荒之地秦国的一封《求贤令》,在山东六国的仕子们之间风靡,这个名叫公孙鞅的年轻人从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怀揣着一腔热血满腔豪情,来到了一穷二白内忧外患面临着亡国灭族的秦国,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变法改革,从此改写了中国的历史,成为一个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举足轻重的伟大人物。
商鞅,原名公孙鞅,战国时期卫国国君后裔,所以又称卫鞅,后因封地在秦国商於十五邑又称商鞅,或者商君。
初见秦孝公,商鞅对他大谈帝道,从三皇五帝开始,商鞅口若悬河讲的是津津有味唾沫星子横飞,孝公却听得瞌睡连连,不满的抱怨景监:这就是你给我举荐的高人,除了高谈阔论夸夸其谈,我没看出他有什么能耐。
第二次见面,他又开始推销王道仁政,孝公皱着眉头极力压抑着内心强烈的反感。孝公心想:你说的不错,可是在这个弱肉强食你死我活的大争之世,你的仁政恐怕还没来得及实行我秦国可能就会被他国所灭吧?
商鞅明白,他对秦孝公的测试已经过关:这位年轻的君王就是他施展他的雄才大略满腔抱负需要倚仗的君主。
在景监的几经撮合周旋下,秦孝公第三次约见了商鞅。(不得不说,商鞅找的景监这个关系还是足够硬,否则谁会给你三次机会)这一次,商鞅一见孝公,劈头就问:“当今天下四分五裂,您难道不想开疆拓土,成就霸业么?”秦孝公一听立刻精神了,这一次总算没有让他失望,终于说到点子上了。
于是,商鞅开始向秦孝公销售他的霸道,孝公听的是如痴如醉,不由得坐直了身体,膝盖前移,慢慢的向商鞅靠拢,听到兴奋处,一把抓住商鞅的手,激动的话都说不顺溜了:请先生教我。
君臣二人一见如故,彻谈三天三夜不舍得分离。对于孝公而言,商鞅为他描绘了一副令人振奋的变法蓝图,孝公为此深深折服,正是这种世间难得的君臣之间的相知和默契,使得商鞅推行的变法制度得以彻底贯彻和执行,也才使得秦国一步步完成了由一个蜗居西部边陲的蛮荒小国到成为无敌强国的惊世逆转。
公元前九世纪末,赢姓族长非子因擅长养马,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在甘肃东南渭河上游秦地建造城邑,从此称作秦。
西周末年,据传周幽王宠爱妃子褒姒,为博冰美人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终被杀死在骊山脚下。周幽王死后,周平王继位,他要把都城从镐京迁往洛邑,秦襄公晋文公等一路互送。秦襄公因互送有功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国,赐予今陕西岐山至沣水之间的土地,秦朝从此跻身于东周诸侯之列。
然而,周平王其实只是给了秦襄公一张空头支票,因为这时的秦国封地实际上处在游牧民族西戎的控制之下。秦经过几代人的浴血奋战才夺回这块土地。此后,在西戎的包围之下,秦国艰难的寻求着生存与发展。
相比较西周初年分封的齐鲁晋(后被分为韩赵魏)燕等姬姓姜姓老牌诸侯国,秦的立国晚了将近三百年。而且地处西部边陲,又长期与西戎杂居,封闭落后野蛮,所以一向以文明开化自居的中原各国长期以来一直不把秦当成同类,而视为蛮夷之国。诸侯会盟时从来没人理会秦国。
而这时,魏国经过李悝变法国力大增,一举从秦国夺回了秦穆公时从魏国夺走的河西之地,秦又被魏国撵回到最初那弹丸的封地。
内有强魏虎视眈眈的随时想灭掉他,外有西戎的时不时的侵扰掠夺。在这内忧外患生死存亡之际,年轻的秦孝公即位了,他强烈的想要改变这种落后挨打天下卑秦的被动局面。因而,一纸《求贤令》出炉了,他向全天下招揽人才: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孝公商鞅君臣二人相谈甚欢,很快变法的细则就出来了,商鞅没有着急的颁布法令,他在寻找一个契机,一个能让变法法令闪亮登场的合适的契机。
这一天,商鞅在秦都城栎阳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且告知全城百姓:谁要能将这根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谁就可以得到赏金黄金十斤。看热闹的百姓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没人动,谁都不相信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商鞅于是让手下人就把赏金不停的往上加。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加到赏金五十斤黄金时,终于有人忍不住走了过去,将信将疑的扛起木头,背到了北门。商鞅信守承诺,当即兑现50斤黄金。
这就是徙木立信的故事。这是一件看似虽小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事件,商鞅以此向国民宣誓他变法的决心和信用。它如一根细小的的杠杆,撬动起了秦国这台庞大的变法机器,一幕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变法大戏就此拉开了大幕。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则彻底让商鞅变法在秦国得以畅通无阻的实施,彻底让秦人看到了秦国君臣一心的变法决心。那就是太子嬴驷犯法事件。太子嬴驷触犯法律,要被施以刑法,但因为他是君嗣,不能用刑,就让他的师傅代为受罚。于是两个老师,一个是公子赢虔,被施以劓刑割去了鼻子,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被施以黥刑在脸上刺上字。
这件事情之后,再没有人敢反对变法,商鞅也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良造,拥有了绝对的权威。但也正是这次事件,给商鞅树了死敌,也为商鞅的死亡埋下了隐患。
商鞅两次变法前后历时将近二十年,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
商鞅强调以法治国,将奖惩机制贯彻到法令的各个方面。其变法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土地和军事制度的改革。商鞅废除井田制,改为名田制,土地分到农民手中记在自己名下,而且允许土地买卖(这一点是亘古未有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也是节节攀高,秦国国库日渐充盈。
军事上,商鞅实行军功爵位制,使普通士兵可以通过战场上立军功来获得爵位。这极大的的调动了广大秦人的积极性(威名赫赫的战神白起就是军功爵位制的直接受益者),整个秦国全民皆兵,秦国由此变成了一台战争机器,每战必胜,从无败绩。
行政上,商鞅废传统的分封制为郡县制,将秦国变成了一个高度集权的中央集权官僚制国家。商鞅还改革了户籍制度、税收制度、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最深彻、影响最深远的变法,没有之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颁布的法令绝大多数为商鞅变法的条令,秦法也成了我国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都在使用的法令,即所谓的千百年之法乃秦法乃商君之法。
商鞅变法的内容并非他的首创,绝大多数来自于六国变法尤其是李悝吴起的变法,商鞅来到秦国时,兜里揣的就是李悝的《法经》。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的变法都以失败告终,然而商鞅变法却是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个成功得益于他自身的强势铁腕手段,更得益于孝公对他的百分百的信任和全力的支持。秦孝公以其非凡的胸襟气魄和坚定的变法决心,把整个秦国变成了商鞅实践抱负的平台,把自己变成了商鞅背后的最为坚实的后盾。商鞅通过变法彻底改变了秦国的命运,秦国从此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
然而,随着孝公的去世,商鞅的生命却将走到了终点。
秦孝公死后,太子嬴驷继位,即秦惠文王。这时候,因为变法被剥夺了利益的那些保守派贵族阶层,还有被商鞅施以刑法的公子赢亁等人立即撺掇秦惠文王以谋反罪处死商鞅,惠文王下令拘捕商鞅。
得到消息的商鞅开始逃离,逃到关下时天色已晚需要留宿,店主问他要“身份证”,商鞅愣了,说他没有,店家告诉他,商君说了,没有身份名谍不能住店,否则会被施以刑法,家人亲朋也会以连坐被判刑。商鞅解释说他就是商君,店主还是拒绝了他,没有“身份证”,即便商君本人来了也没用(这也从另一面反应了商鞅变法的深入人心)。商鞅无奈的感慨:我自己制定的法律竟然令我陷于如此境地!这就是“作法自毙”这个成语的来历。
不久,商鞅在逃亡的路上被秦军杀死,惠文王命人将商鞅的尸体运回咸阳,并施以最残酷的刑法---车裂,即后世的五马分尸。 然而,尽管惠文王痛恨商鞅,置于死地而后快,但是作为秦国的新国君,他却清醒的认识到商鞅变法对秦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巨变,所以他下令:商鞅可死,其法不可废。
商鞅死了,全家无一幸免。一个将秦国带上复兴之路的人,一个秦国崛起过程中最大的功臣,一代千古名相就以这样惨烈的方式谢幕,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那么,惠文王为什么非要处死商鞅呢?商鞅劳苦功高功勋卓著,不杀他不行吗?人人心里都明白,商鞅不可能谋反,所谓的谋反,只不过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惠文王强加在他头上的莫须有的罪名罢了。
然而,不管从哪方面来看,失去秦孝公庇护的商鞅好像都是必死无疑的,我觉得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吧:
首先,商鞅变法触动了秦国特权阶级那些贵族保守势力的蛋糕,他们要他死。
其次,因为太子犯法事件,他割了公子赢亁的鼻子,使得赢乾颜面尽失自锁于院内八年不曾见人。这样的耻辱让赢乾对他恨之入骨,恨不得扒皮抽筋掘其祖坟,赢乾要他死。
第三,商鞅的刑罚虽没有施加在太子嬴驷的身上,可是这件事因他而起,割掉的赢乾的鼻子好像是他的鼻子,所以这件事是他永远的耻辱,是戳在他心头的一根刺,他必须除之而后快。
第四,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得罪了整个贵族阶层,犯了众怒,孝公已死,新君继位,他需要有用商鞅的死来释放这些人的怒气和怨气,安抚贵族阶层,以缓和他这个立足未稳的新君和贵族阶层的关系,获得他们的支持站稳脚跟。
第五,商鞅为秦国立下了不世功绩,又几次大败魏国,将河西之地从魏国夺了回来,孝公封他大良造,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又将商於十五邑作为他的封地,我觉得,这也是他必死的原因之一。他的功劳太大威望太高,秦国上至百官下至黎民百姓开口必是“商君说”,只知商君不知秦君,这将国君置于何地?
另外,他是新法的制定者,他废除了分封制,自己却接受封地,这不是自相矛盾自我打脸么。何况商於十五邑又东邻魏国南接楚国,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当初秦孝公求贤若渴,答应分土给你,如今你真要接受,分裂他的国家,他不收拾你才怪。不信你看看秦国后世那些有封地的丞相,魏冉吕不韦李斯等人,哪一个有好下场?
还有一点我觉得也值得一提,其实秦孝公可能也希望他死。虽然说,孝公和商鞅是一对五百年难遇的君臣,可那是曾经,曾经的他们并肩作战势均力敌旗鼓相当。可是如今,孝公将要挂了,商鞅却年富力强权倾朝野,主弱臣强,孝公也担心嬴驷未必是商鞅的对手。孝公虽敬爱商鞅,但是在商鞅和儿子之间,他还是会选择儿子吧,要不然也不会说出若嬴驷不能当好国君就让商鞅取而代之这样的话来试探商鞅。可是嬴驷毕竟不是刘阿斗,他一上台就把商鞅收拾掉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