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悦读善读「论语」
善读「论语」14.31:不逆诈不亿不信,亦先觉可谓贤乎

善读「论语」14.31:不逆诈不亿不信,亦先觉可谓贤乎

作者: 善氏 | 来源:发表于2020-03-01 17:49 被阅读0次

「宪问篇第十四」31

【原文】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译文】

孔子说:“不揣测别人会欺诈,不臆测别人不诚实,但(在欺诈和不诚实发生时)又能及早发觉,这就是‘贤’了!”

【注释】

“逆”,预测、揣度。与下文的“亿”同义。

“诈”,欺也。与下文的“不信”同义。

“亿”,通“臆”,臆测,预料。

“信”,诚实,不欺。

“抑”,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可是。

“先”,首先,率先,及早。

“贤”,既有德又有才。可不译。

【评析】

子曰:“主忠信”,为人要以忠信为本:与人谋要尽心竭力,与人交要诚实不欺。如果对别人预设怀疑的立场,担心对方使诈、不诚实,那自己就首先违背了“信”的原则,而落入了“诈”与“不信”的境地。人人如此,则人际间的信任就很难真正建立,社会也就很难真正和谐。是故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

但现实世界又确实着存在欺诈和不诚实,难道孔子是要人们甘受其害?当然不是。孔子主张既要充分相信别人,不预设怀疑的立场,又要能在对方使诈或表现不诚实的时候及时发现。待人以信是有德,识人之诈是有才,有德有才谓之“贤”。是故子曰:“抑亦先觉者,是贤乎”。简而言之,就是信任别人,又能不受人欺骗,这就是“贤”。

孔子所说的这种境界,好像有点儿难以操作,看似不具有现实意义,但其实不然。比如,“无罪推定(Presumption of innocence)”原则,就可以看作是对本章孔子思想的一种体现。“无罪推定”是通行于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领域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国际公约确认和保护的一项基本人权,也是联合国在刑事司法领域制定和推行的最低限度标准之一。所谓“无罪推定”,就是在未经审判证明被告有罪之前,应视被告为无罪。无罪推定,就是“不逆诈,不亿不信”;在检控双方进行了公正、充分的指证和辩护这一审判程序之后,法官和陪审员若能准确地判定被告有罪还是无罪,那就是“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要做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就必须要有所谓的儒家之“明”(参见《善读「论语」12.6》),必须要有德行能辩是非,有才学能鉴真伪。比如,对于体制应当“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主张,如果足够贤明,就应当知道当年的德日法西斯就曾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典范”,当代的气候危机、环境灾难、文化破坏、道德崩塌等诸多社会危机也多是拜“集中力量办大事”所赐。可见“大事”有好有坏。因此,对热衷于“集中力量”却又反对社会监督的主张,无论怎样警惕都不过分,必须要保持“先觉”。因为,问题的关键,首先并不在于体制能否办大事,而在于体制可办何事,以及如何办事。

欲“明”需有智,有智需为学。人非生而为“贤”,必“学”而后能之。所以,本章其实仍是孔子在辗转劝人为学进德,其可谓用心良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善读「论语」14.31:不逆诈不亿不信,亦先觉可谓贤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fhhk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