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三年(1524年)
汪尚和(字节夫,号紫峰,休宁人)早年由族兄汪循推荐到王阳明门下的,近年,汪尚和又数次来越问学,王阳明在给他的赠言中说,治学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作为谈资向人炫耀,学习先贤的经典,务在对己致知有益,凡作文,惟发心中之实,不必过于雕刻,所谓修辞立诚者也。
嘉靖二年中,朱廷立出任诸暨县令,特来问政于阳明,王阳明却不言政,只和他谈治学。朱廷立回去以后,专注治学修身,三月而政举,于是感叹道:“我现在明白了,学可以为政。”
改日,他便继续向王阳明请教为学之道,王阳明却不言学,只和他谈政事。朱廷立回去以后,专注于履行自己的职责,一年以后,县内民风大化。朱廷立又感叹说:“我现在明白了,理政可以治学。”
于是,他又向王阳明请教为政、治学的要领。王阳明点拨道:“明德与亲民是一回事啊。明明德为体,亲民为用,关键只有一条:止于至善。”
朱廷立进而请教至善之说,阳明以良知之学相授。朱廷立总结说:“学可以为政,政可以为学,都不外乎良知,其核心是止于至善。”
弟子、邵武教授周冲来信告知老师自己三年任期将满,有告归养病的打算,请王阳明为母亲做寿写上几句,并谈了日常治学功夫。
王阳明回信说,所谈的功夫大致不错,但对良知的认识还不够透彻,只要坚持目前的功夫,对良知自然会豁然有见。王阳明同时感谢周冲的兄长周卫(字道明)给自己寄来养生药。
不久,周冲有寄来自己的文章《乡贤游酢先生祭田记》,王阳明说主旨甚好,但文章想表达的道理太多了,所以显得着急。王阳明为周冲的文章改了几个字,连同新刻《传习录》一并寄回。王阳明在信中还说,自己“腹疾大作”,所以寿文还没有写,请与见谅。
早在弘治十四年,白洋朱氏家族的朱节就投在了王阳明的门下,是王阳明最早的弟子之一,嘉靖三年八月,他的堂兄弟朱篪也来问学。
王阳明说:“学,立志而已。”
朱篪又问立志。
王阳明说:“立志,为学而已。”
朱篪不解。
王阳明解释:“立志成圣,爲学之心也;爲学者,立志之事也。”
朱篪追问:“知之未至,行之不力。又如何理解?”
王阳明:“是非之心,就是知,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知其当为必为之,知其不当为必不为,就是致知。知犹如水,没有不往下的,致知就是水往下流。总之,知行合一,道一而已。”
妻侄诸偁来看望诸夫人,期间问王阳明:“致知就是致我的良知,我的良知果然可以穷尽万物吗?”
王阳明告诉他:“世人以端庄静一爲养心,而以学问思辩爲穷理,这是把心与理分开爲二了。端庄静一亦所以穷理,而学问思辩亦所以养心,非谓养心之时无有所谓理,而穷理之时无有所谓心也,此古人之学所以知行并进而收合一之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