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二三事
2,杜预事件。
杜预事件与刘旗事件相类。胡烈战死,司马亮被罢官后,西晋朝廷任命尚书石鉴为安西将军,都督秦州军事,兵发陇右,抵御鲜卑。同时,朝廷还以杜预为秦州刺史、轻车将军、安西军司,辅助石鉴。但是,石鉴跟杜预素有矛盾,他就想趁机官报私仇,找机会陷害杜预。他的阴谋并不复杂,就是借刀杀人,欲借鲜卑人之手,不说非要置人于死地,至少是希望可以狠狠地打击一下杜预,挫伤其名望。
于是,石鉴调给了杜预很少的兵力(小说没写,史料可知他只给了杜预三百人和百余匹战马)就命令杜预去跟鲜卑人交战。
面对这种摆明了是要自己去送死的军令,杜预自然不愿服从。但是,他并没有说破石鉴的险恶用心,而是通过上书,摆事实,讲道理,据理力争,提出现在还不可交战,建议到了次年春天再打。
石鉴见杜预不听指挥,当即大怒,随即给杜预扣上“夸大敌军声势,扰乱我军军心”的罪名,并把弹劾书送入朝堂。朝廷的回应是派御史入秦州把杜预关进囚车,押捕到了洛阳,随后,捆绑好了,交给廷尉判罪。好在杜预是皇亲,他的内人是司马昭的妹妹,皇帝司马炎的亲姑姑。最后,并没有实际的判罚,只是削去了杜预的爵位,让他戴罪立功。
刘旗事件,杜预事件,贾充诡计免征事件(太子婚事)都写在第二回,三件事不仅有内外逻辑关系(因鲜卑入侵,胡烈战死而引发的一系列人事任免及矛盾)而且,三件事还互为映衬,形成对比。遇见文章布局之妙。
而通看三件事,都使读者有一种印象:西晋朝廷就是个糊涂蛋。
怎么说呢?刘旗事件,并没有去调查到底是什么情况。他救援不及时和无法救援之后逗留中道,原因何在?(动机问题)是本人怯战,行军拖延?还是上面得到的情报延迟,调度不及时?还是说他尽力了,稍加惩处也可,但并无大过?这些都没有。反正是不管原因,不分析情况,你没有完成任务就要砍头;后面司马亮一求情,好,不用杀了。这不是糊涂吗?
杜预事件也一样。谁是谁非,是可以判决的,也是应当判明的。杜预不听指挥,是什么原因?人家说的话有没有道理?石鉴的指挥合理吗?是否夹带私货?这些都没有。事实上,石鉴的指挥用心恶毒,影响恶劣。却没有对此展开调查,没有使他受到应有惩罚。以后,再有党同伐异,假公济私,排除异己的朋党事件,恐怕就管不了了。
至于贾充事件则更不必言,更是一塌糊涂。糊涂的任命,糊涂的调遣,糊涂的婚事干政,糊涂的不了了之,糊涂到没有收场的收场。
从当事人接受任务来看,也形成对比。刘旗是正常的领命;杜预是受到上司报复性的送死式调遣;贾充则是几个不满他权势日加的臣子,利用了司马炎宠信他的心理,想借机把贾充排挤出中央而促成的成命。那么,三个人本来都要栽在这件事情上面的,最后各以不同原因躲过去了。其差别之不同,对照参阅,也很有意思。————刘旗是被直属领导救了;杜预是靠了背景;贾充则是有一系列操作:狐朋狗友,后宫,东宫都作用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