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在师大讲课,我说,仁智合一的这个智往上讲就相当于智的直觉。智的直觉关涉到的物一定是物之在其自己,不是现象。你从仁的感通讲,仁所感通到的地方也一定是物之在其自己,要把所感通为物的那个物转成现象要经过许多手续。“明觉之感应为物”。有这个物存在在这个地方,这个存在之在其自己的物要想转成现象,同样也要经过许多手续,这是往上通呀,往上通所涉及的那个存在一定是物之在其自己的存在。
你可以问:为什么往上提,与仁合一的智就是智的直觉呢?这个你们可以思考。“仁以养智”“摄智归仁”,这个时候也有智的作用,就是孔子所说的那个智,仁智双彰呀。但是,往上提的那个智不能讲科学,开不出科学。开不出科学来,并不是说它没有作用呀。它也牵涉到存在,也接触到存在,那个存在就是物之在其自己。科学的知识达不到物之在其自己呀。因为科学知识只能接触到现象,不能接触到物自身。
我们讲的智往上通,与仁合一,它也接触到存在,也attach到这个existence。智可以上提,也可以下开。假如向下开,顺着孔子所说的“学而不厌”往下开,这个学通上,通下呀,往下开就是understanding。往下开,这个智就变成understanding,就不是智的直觉。智的直觉不是understanding。通下开understanding,pure understanding为的什么?为的说明逻辑、数学。加上经验,说明经验科学。下开的这个知性既然要说明逻辑、数学、经验科学,就要接触到存在。逻辑、数学是形式条件,物理、化学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经验科学,经验科学就要接触到存在。所以,下开的知性也要接触到存在。这个时候,接触到的存在是现象身分的存在。
往上提,智的直觉接触的存在是物之在其自己,就是物自身。下开知性,从知性这个地方,通过逻辑、数学作形式条件而成功的物理、化学的自然科学的知识,这种自然科学知识所接触的存在是什么身分的存在呢?是现象意义的存在。这种现象意义的存在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自然界。这个自然世界(natural world)当作现象看的,不是物之在其自己。照康德讲,这个当作现象看的自然世界不是天造地设的。这跟我们一般人的想法不一样,我们一般人以为自然界就是天造地设的,要不然怎么能说自然呢?照康德的想法就不如此。
照康德讲,自然就是一大堆现象,现象是对人而显。在上帝面前没有现象。要注意这句话,这句话很玄,但这句话非常有意义。这句话洋人不太懂的,尤其英美人不太懂。但中国人一听很容易懂,你讲给讲老子的人听,他一下子就懂。你问王阳明的时候,王阳明一下就懂。你问佛教讲般若的,他也一下就懂。但是,你问罗素,他就不懂,他会把你骂一顿。所以,西方哲学不行了。
在上帝面前没有现象,在上帝面前是物之在其自己,那个才是天造地设呢。物之在其自己才是天造地设,现象不是天造地设。什么叫做现象呢?我们所说的现象是对人而显呀。对于别的存有而显就不一定是这个现象。
上通,通过智的直觉,仁的感通接触到的那个存在是物之在其自己。下开understanding,从understanding接触到存在是现象。从这两层都可以接触到物,这个物要套在系统里面看,不能离开这个系统。所以,劳思光把儒家所言仁智合一的心一定只限于道德界,不能涉及存在,这是不通的。这不符合客观事实,中国以往几千年的发展不是如此。假定你说不准涉及存在,那么,把存在交给谁呢?西方把存在交给上帝呀。你说交给科学,但科学不是最后的。你说交给自然科学,但自然科学的存在从哪里来呢?中国依儒家的讲法交给谁呢?你说儒家不涉及这个问题,这样一来,你的哲学系统不是一个completed system。这不是事实,这不能辩的。现在的人自以为聪明。要虚心一点,自己老老实实,好好读文献,瞎辩没有用的。
你说仁不牵涉到存在,那么,天地万物从哪里来呢?你说良知不牵涉到存在,王阳明明明说:“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怎么能把存在割掉呢?怎么能把物割掉呢?物割不掉嘛。把物割掉,你怎么讲呢?假定把物割掉了,王阳明的那套思想通通讲不通了嘛。这种说法是小聪明。所以我说,劳思光这个人绝顶聪明,他的思想在大学的时候就清楚了。我们还没清楚,他就清楚了,想通了。所以我很佩服他。但他就从这里定了,以后还是一样。他很聪明,开头几个观念分得很清楚。太清楚了嘛,你这个水太浅了嘛。水浅则无鱼。清浅的小溪流不是也很美吗?他成熟太早。
我先告诉你们这一个眉目。这是两层,这是仁智合一的那个模型,那个original norm就开这一大套,全部的这个系统要开出来。上通、下开,上通接触的那个存在是物自身,我给他一个名词叫做“无执的存有论”。下开从知性这个地方开的现象界所接触的存在属于现象,在这个地方讲“执的存有论”。我在《现象与物自身》提出“执的存有论”与“无执的存有论”这两个名词,“执”“无执”是佛教的词语,这个地方可以用,很恰当。
往下开,就现象而说“执的存有论”。西方人不说这个话,康德不说这个话。因为康德讲客观的,无所谓执不执。假如通透地看,就是执。所以,康德把categories看成是条件,是我们知性的先天的条件,这就是执。不过这种名词西方人不会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