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许知远的访谈栏目,冲李诞去看的,看了不到二十分钟,我就看不下去了,就算是冲着李诞的人格魅力以及想对他有更多的了解作为驱动,都没能动摇我决定不看了的心。首先,是摄影师的机位切换太过急促频繁,这让一个从小坐车就吐长大逼着训练自己不再晕车的我盯着屏幕看有种自备塑料袋垃圾桶的冲动;其次,就是我十分质疑这个节目的纵向定位,这位北大毕业貌似与世俗格格不入的文人的采访,让我觉得满屏的尴尬乍泄。为什么我要讲纵向定位,就是说访谈类节目,要么,你就有台本,照着台本,有规矩有设计有逻辑地发问,要么,你就是随意聊,想到哪里说哪里,但你要有点,让人觉得至少没有逻辑,没有完整框架,但整个对话过程是舒服流畅的,可惜许知远的这个《十三邀》,哪种都不是,抛出的问题毫无层次感可言,却时刻要带着层次感的字眼出镜,看似却非似。
一个合格的采访者,是要有足够的控场能力又不能喧兵夺主,你要采访的人才是主角,你只是把控对话的节奏和方向,但很显然,许知远在这点上活在了自己的世界里。有时候你觉得和对方聊的来,只是因为对方比你聪明,或在迁就你。虽然交流的确是相互的,你要听别人说的话同时展现自己观点这没错,但你不能让被采访者去圆你,在采访李诞这期,毫不客气地说,两个人就是尬聊。为什么,因为他没有深入到李诞的世界里,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你坚持你的,我坚持我的,其间有点碰撞,稍纵即逝,完全没被整合,十分零散,这是一个在我看来,非常失败的访谈。是我没有兴趣再看下去的根本原因。
当然,许大叔还是有他引以为傲的优点的,虽然长的有点不可描述,但肚子里话语间也确实有一个作家的两把刷子,讲的话是一看就能看出来读过很多书的人,我甚至在他身上挖掘到了另一种幽默感,那就是这个人本身并不幽默,他自己也不觉得自己幽默,但你看着他浑身散发的那种中土混搭英伦,肥沃的脸上偶尔透出的呆萌,就觉得也挺好玩。但可惜,他读书在我看来,只符合商品经济,真正书的内核,完全没吃透。他的模式体系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像一个韩国流水线作业下生产出的美女,美不美,美,过关,然后呢,没了。
而李诞让我对他有了更多的认识,从而印证了之前在细节流露上对他的判断:他制造快乐的本事是真的,他本身不快乐也是真的。在一个根本不需要深刻却每个人都嚷嚷着渴望深刻的时代,在一个实际上根本没人去在意你快不快乐却每个人都在嚷嚷着我要快乐的时代,他学会了拧巴自己、妥协、转换思维,他目前应该在妥协和转换思维之间左右摇摆的阶段,进化有难度,因为他始终要被世俗牵着鼻子走,这就是左右摇摆的终极原因,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人不能彻底封闭自己,或者彻底放飞自我生存。但我认为,他最终,会回归。
极端的人不能善终,是我在李诞所谓这个不值得的人间,体会到的基本道理,从以前执念要找到灵魂感,到后来去淡化甚至隔离这种找到却找不到,再到后来转化能量索性把灵魂释放到音乐里放到艺术创作里,因为在生活里,找到匹配的灵魂感,真的需要运气。而我,是按自己没那个运气做心理准备的。
我能坦然面对的是,生活本质就是丧而平静,是我的出现,让我周遭的生活多了快乐调皮的色彩,这才是世俗成功的价值,因为钱的确是万能的,万能到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花钱去买快乐,至于能不能买来,体验如何,各安天命。所以接下来,我会投资自己的快乐,这份快乐,越是本能,越是纯粹,以后,越是值钱。
一个人想身心都健康很难,每一个人,都一样,不同阶段而已。所以有什么好怕的,你上个厕所都能碰到也要上厕所的陌生人,病房里都有病友,就是行将就木你的墓碑旁也会有和你一样离开这个世界的人,你应该,无所畏惧,因为你面对的问题,别人也会不同程度,不同时间点要面对,你不过是加大这个砝码,让暴风雨来的猛烈的时候,能多撑一会,因为只要能多撑一会,也许上一秒急风骤雨,下一秒就烈日当空。虽然这是可能性,但起码,是你的存在和坚持,让它,还有可能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