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乡土故事散文首页投稿
《城乡中国》评论之一:永在的乡土

《城乡中国》评论之一:永在的乡土

作者: yubinx | 来源:发表于2019-01-18 11:06 被阅读234次

    前面的话:决心给这本书写个书评,原因是它占了这个时代的大题目,于是光看到题目,便思绪颇多。而为了更好的梳理我那些信马由缰的思绪,我决定把书评写成连载的形式,分成多节,每节独立成篇。初步策划,共分七到八节,其中第一二节和最后一节为本人感悟,以散文形式,题为《永在的乡土》、《工业化之梦》和《失去的温情》,其余为书的内容评述,涉及经济学问题,并不熟悉,与大家共同讨论,不足之处也请见谅。

    我生长在农村,对于土地早已经司空见惯。在我从前的印象中,它是永远沉默着的,它有着像历史书一般的厚重感,仿佛在时光的流转中,一直静止不变。而我对于土地的感情也是复杂的,我曾与它有过长时间的相对,于是它让我感到熟悉,然而,对它的熟悉并没有吸引我,反而迫使我不断地远离它。我感觉到在我生活中,存在一种离心力,指引我远离土地而去。

    自我记事起,父母、乡亲和老师们便时时规劝我,土地不养人,一定要好好努力,争取有朝一日跳出农门,奔个好前程。而我也的确如他们所愿,刻苦用功,通过高考跳出了农村,奔向了传说中充满理想的城市。如今我大概知道,这便是时代发展的方向,难以抗拒,也难怪我这一路来走得如此坚定,从不曾回望。

    然而,城市化的脚步迅如闪电,二十年间,城市极其迅猛的扩张到了传统的城乡边界,于是在我心中常年静止的土地仿佛不再静止了。这时候,拆迁的传闻时常见诸报端,农村土地新的改革甚嚣尘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输出,而乡村留守人员的现状也引起人们的关注,各种乡村观察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这一切已然说明曾经让人避之不及的农村逐渐回归到了公众的视野,而农村最宝贵的财富“土地”便成了大家关注的重点。这时,我不由得也想对这片古老又似乎有了新变化的土地做一番回望。

    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曾经说过,对事物真正的爱源于对它深切的理解。何为理解呢,钱先生说首先要知其过去,再知其现在,然后预测其将来,否则,便是一种商业之爱,好比农民爱惜自己的耕牛,全因身家性命之所系。而这突然间的回望,我发现自己对于土地的认识何其浅薄。如今,我既不了解土地的过去,也不尽然熟悉它的现在,对于它身上所承载的社会经济学价值更是一无所知,更不必说预测其未来了。所以,假如我对于土地有过一种感情的话,那大约便是一种近乎商业之爱的情感。当然,在如今的商业社会里,这样的情感是合宜的,它依然让我有了一种对土地加深了解的冲动。

    说到对土地的过去,不得不说到费孝通先生和他所著的《乡土中国》,这部写于民国的社会学著作一经问世便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赞誉,直到今日,仍备受推崇。它是较早研究中国乡村问题的著作,“乡土”二字饱含了传统中国对于乡村和土地难以割舍的脉脉温情。这份温情,竟有着穿越时空的力量,直至今日,仍能给予后世启迪。然而,纵然这份温情多么令人难忘,我却没有心思在这部旧书中多做流连。

    自毛主席宣布将中国从农业国建设为工业国以来,我们便与过去的乡村彻底的告了别,恍然如“人猿相揖别”那般决绝。自那时起,传统乡村秩序被彻底打破,“乡土情怀”的社会基础便不复存在,从此工业化成为时代的指挥棒,指引着我们乃至我们的国家毅然前行。从此,农村的归宿就是实现城镇化,而农民的理想即是成为城里人。

    想我的祖辈,一辈子就在土地里尘埃落定,未及挣扎,而我们的父辈,奋斗半生为了离开这片土地,却也不能,一直到我们这代,人们才大都能够来到城市生活,可以说这一路倾注了几代人的努力和牺牲。还能再往回去么?在我看来已然不能。于是这乡土之中永在的温情,我已经没有勇气再做重温,唯有诀别过去,继续前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城乡中国》评论之一:永在的乡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kog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