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地域歧视?我想我就那我们河南来举例吧
河南人的形象是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的一种民众记忆,河南在历史上本是文化与经济的中心地带,那时河南的中心地处黄河、运河之交,是南方资源北调的必经之路。后来,南方资源北调这一问题得到解决,河南不再是贸易的中心地带,河流逐渐失修,经济萧条,本地资源无法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庞大数量的难民涌入他乡,穷困成了发达地区对河南人的第一印象。久而久之河南人就被打上了“落后”的标签。
地域歧视是地域上的区别对待,是针对某区域群体的否定性、排斥性态度和行为,不是个体的偶然态度和行为,而是公众的群体性惯常态度和行为。(出自“后真相时代”的地域歧视传播——以东北人的形象传播为例)
为什么导致当今社会的地域歧视呢?这就不得不提高互联网传播的4大特征,碎片化传播,实时化传播,情绪化传播和病毒化传播。
碎片化传播导致地域歧视。碎片化传播让受众在众声喧哗中接触到的只是河南人生活的零星碎片,而这种不完整的事实必然导致受众对河南人产生偏见。受众立场的多元化,使意见性信息更加片段和零散。每个受众都习惯用自己的标准来评价其他地域文化,对与自身价值观相矛盾的其他地域文化通常敌视,这种自我文化中心主义在社会化媒体上依然存在。发生在河南的一个突发事件、一起盗窃案件,经常成为“黑河南”的导火索,就是最好的例子。
然而消息是不是碎片化传播和人口素质并没有直接关系
实时化传播导致地域歧视。实时化传播基本是与事实的发生过程同步,与此同时,信息的审核、把关和真相挖掘都被弱化。受众虽然难以了解事实全貌,但都在根据即时传播的信息对事件进行围观、评价、声讨和宣泄。河南人形象在社会化媒体中因为审核、把关的缺位,其中不乏谣言、炒剩饭和张冠李戴而进一步被误解和歧视,忽略了对事件的跟进和对真相的深入挖掘。
地域歧视来自审核缺失,和人口素质并没有直接关系
情绪化传播。近年来,社会化媒体发展迅猛,其中微信处于领跑地位,微博紧随其后。微信日登录用户超过9亿,日发表朋友圈视频6800万次,公众号月活跃帐号数量是350万个,有7.9亿月活跃粉丝。社会化媒体的传播是社交网络和人际关系网络传播,能引起受众共鸣的话题往往与情绪有关。但在社会化媒体共同汇聚的信息洪流中,传统媒体把关人集体失语,受众辨别真伪的成本大大增加,只能依靠感性判断和情绪发声。情绪化表达必然导致情绪化传播,导致舆论快速发酵甚至瞬间发酵,以东北雪乡为例,受众往往把自己设想成事件的主角,通过转发和评论表达意见,事件本身被不断放大,舆论很快由对雪乡的声讨,演变成对黑龙江、对东北地域歧视。
地域歧视来自人的情绪化,和人口素质并没有直接关系
病毒化传播。社会化媒体的信息传播是开放的、随机的,也是放射性的,近几年屡屡成为“黑东北”病毒化传播的温床。负面新闻一经披露,就像病毒携带者在公共场所打了一个喷嚏,该病毒出现放射性多级裂变,被无限复制,广泛传播。这是互联网的特性使然和人口素质没有关系。
综上我们发现,当下地域歧视的4大核心原因——碎片化传播,实时化传播,情绪化传播和病毒化传播和人口素质都没有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