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世乃有此岸彼岸,此岸众生有情,皆为五蕴所蔽。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佛将诸有情分十等,佛、菩萨、缘觉、声闻、人、鬼、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此后六者,为六道。凡诸有情幷未能有觉者,后再入此岸之六道之轮回。佛初入华夏,分三宗,后禅宗兴而三宗不举,至后乃才有净土宗。净土宗言及在世外,别有一佛名为阿弥陀佛,此佛曾发愿,众生有皈依于我者,死后将接入其所在之净土。世人便也常常发愿,“南无阿尼陀佛”,此南无二字,便是皈依的意思。虽事微啻由此可窥见佛门是讲一个字“渡”的。
所以说:那在彼岸有这大慧智的观音菩萨,早便晓得这色、受、想、行、识,不过是一场空,便愿渡一切众生去往极乐。若有智慧者,便应识到有与无,没有什么不同,有就是无,无就是有。换句话说,诸多色相皆为其自在的道所主宰。色相是道理的体现,道理是色相的缘因。无论诸色相是否被诸众生看到、认识到,道理总还是存在的。众生应寻道、知道、尊道、守道,不该被诸色相所迷惑。至于五蕴的其他四样、受、想、行、识,也是这样的。
充满无上智慧的道,是诸色相的内在规律,众生易迷离于色相,姑且从众生的角度来看,便将“道”唤之“空相”。要知道,这“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它就在诸色相的背后。因此若论“道”是如何,便只好说,这无上智慧没有形色、亦无受、想、识。即这“道”既无客观的表现,亦无主观的判断。但它是真实存在的。若有这“无上智慧”,眼界开阔,俯察众生,众生甚至大海沙石皆自在而为,我亦不受情的迎拒,亦不因任何或喜或悲,便可唤之“我自然”。我不取诸物,我又何可舍;我无有情欲,我又何可索要;我无了认识大千的智慧,是因我本大千,我既为大千,则如何能道我不识我?故智慧已经不是智慧,而化为我的常识,因此,我便无了世人所谓的智慧。故曰“无智亦无得,亦无所得故”。
凡诸有情,若能有渡至彼岸之大智慧,心便无了牵挂。又因无所牵挂,便没有了诸多可怖。因人本有欲,欲即有得与不得,得之或喜,遗之或悲,便有了诸多恶业。如能心中无挂碍,便无了欲,欲既无有,颠倒梦想自去,故能觉悟。
即便是业已成佛的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依着无上正知正觉,便更有无上智慧。
故知能渡去彼岸之诸法,是神的祝福,是明智的典籍,是无上智慧的结晶,是能齐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大道。能除去诸多业障,真实不虚。
故说,去寻这无上智慧,凭这诸法渡去彼岸极乐。去彼岸吧,都去。望都得到无上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