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26747/26634f1785cd577d.jpg)
在大昭寺外的藏服店,看中了一件褐色的外套,价格其实并非高昂,但是想到独在异乡,能节省就节省,于是带着点恋恋的情绪离开。
没走多远,想到自己跋山涉水来到西藏,如果能够给家人带一点礼物,让他们感觉到惊喜,并且为之愉悦快乐,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于是我给爸妈,姐姐,还有她的两个年幼的孩子一人买了一件藏服。
虽然花光了今天刚刚从银行里取出来的一笔钱,但是我的心是满足的,想到他们收到礼物时,笑容绽放在脸上的情景,我只觉得那是千金都难买到的。
不知道从何时起,亲人在我心目中的分量变得越来越重。小时候只懂得一味地去接受他们的馈赠,认为这是一种理所应当,但是长大后会渐渐明白,如果那一双双手曾经给予过温暖,给予过扶持你安安稳稳行走的力量,那么此时此刻,就是你将自己渐渐厚实有力的手伸出去给予回应的时候了。
如果这世间,哪怕有一种人,在你飞黄腾达的时候,他们会心满意足,与有荣焉,在你虎落平阳的时候,他们也不至于退避三舍,冷眼旁观,那么只能是你的骨肉至亲。
古人宣扬的卧冰求鲤,剜肉喂母的故事诚然血腥极端了些,有些人会得批判「愚忠愚孝」,但是为了晓喻大众,为了彰显亲情的可贵,这种听起来过于浓墨重彩的表达也不是不能被容宥。
在那样资源短缺,条件苛刻的情形之下,一个人敞开肚皮,用自己胸膛的温暖去融化厚厚的坚冰,或者冒着生死的危险割下自己的肉去哺育危在旦夕的母亲,也许是情有可原的,如果能有更好的选择,也不至于出此下策。
现代人之所以拥有诸多挑剔淡漠的眼光,不过是因为拥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如果身临绝境,别无他途,大概没有挑肥拣瘦,评头品足的时机。
一句话形容,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轻,轻松的轻。
如果一个人面临极端的处境,所谓理性这种东西,荡然无存,除非是在侦探小说,或者宣扬英雄主义的影片里,他们才能够永远气定神闲,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
前段时间发生过这样一件引起舆论一片哗然的事情——母子欠债,理应还钱,但是资金短缺,束手无策,讨债人愤愤不平,对母亲施以令人不齿的人格侮辱,儿子眼睁睁看着,一怒之下抄刀伤人,针对他是否应该被判刑一节,社会上众说纷纭。
事情发生的那段时间,我也和一位曾经在大学里教授现当代文学的知识女性讨论过这个问题,对自己的回答仍然记忆犹新——
这对母子不见得无辜,但是在那样的情形下,如果我是儿子,我没有那么多心思去瞻前顾后,纵横捭阖,我只知道这个生我养我的女人,这个和我有血缘之亲的女人在我眼皮子底下被欺负,我只能反抗,哪怕以卵击石,螳臂当车。
谁都知道永远保持理性公正光明磊落,但是人世间的道阻且长,人心也不可能洁白无瑕,人人都有执迷,人人都有私心,大多数时候,往往还是被感性冲昏了头脑,只能是在当时当地,做出最利于自己,及至利于家人的抉择。
这让我想起看过的一部经典美国黑帮片《教父》,那样动荡起伏的时代背景,那样恩怨纠葛的家庭环境,也许是生活在平凡人间的,一心渴望安居乐业的老百姓无法感同身受的,但是电影当中宣扬的「家族为重」的价值观却是令人深受启发的——
「不照顾家人的男人,根本算不上是个男人。」
它将家庭在一个男人生命中的地位,前所未有,激情澎湃,深入骨髓地揭示出来。
和朋友分享心得的时候,我也说了这样的话,一个不懂得爱惜自己的家人的人,还谈什么爱护别人呢?
电影当中的阿尔帕西诺,原来是一个善良朴实,对家庭的生意作为深深不以为然,并且渴望摆脱和远离的年轻人,但是在父亲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在几个手足兄弟接连受到伤害的时候,他忽然幡然醒悟,渐渐地也走上了保护家人,不惜赴汤蹈火的人生路。
一颗纯洁的灵魂,就此染上了斑斑的血痕,他一直以为自己会走上和他的父亲,甚至他的哥哥们不一样的路,但结果证明,这道漩涡,他终究不得不深深沉浸其中。
这里面,自然包括形势所迫的被动因素,但是主人公内心作为一个男人的「家族基因」的觉醒却是另一种,而且是更具有决定性的力量。
有时候自己愿意接受一种生活方式是一回事,为了家庭作出必要的牺牲又是另一回事,因为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宿命,还因为,人生天地间,是有责任这种东西存在的。
一个称职的男人,他应该独立自主,自给自足,再往前走一步,能够保护家人平安,给予他们得体殷实的生活,如果还有额外的能力,那么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做出奉献更是锦上添花。
虽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也许穷此一生都只能默默无闻,庸庸碌碌地过活,但是如果在有限的生命里,他对自己的家庭起到了举足轻重,意义非凡的作用,那么他就已经是一个可以用great形容的大写的人。
不过,现实生活中,也有人青睐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生活,愿意走一条不符合常规路径,或许也违背了父母的初衷的路,但是如果他能够自尊自爱,堂堂正正,那也是对家庭的福报。
一个人变得成熟的标志,在我看来,就是慢慢懂得家庭的重要性,亲情的伟大和珍贵,因为在这一刻,他不仅仅只顾及到自己的利益和感受,他懂得了体会自己蹉跎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殷殷付出,所以他愿意去感恩和回报。
从小我当中挣脱出来,投入到由家庭营造出来的更加紧密的大我的环境中,这就是成长。
古人说,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而几个人能够和和睦睦地走到一起,安安心心地坐下来,长长久久地吃三餐饭,这该是多么深重的缘契。
所以在读竹久梦二的寓言故事《黄金瓶子》的时候,看到一个自身难保的女孩儿舍得将唯一活命的水喂给她同样奄奄一息的母亲,而不是自私自利地,只求给自己更大生存的可能,当有路过的可怜人的时候,他们还愿意与濒临渴死的他分享一线生机的时候,我不会觉得粉饰太平,歌功颂德,反而感到惺惺相惜。
这种洋溢在故事里的朴实而深沉的温情,让人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所以故事的后来,土瓶子变成了银瓶子,银瓶子变成了黄金瓶子,到最后,黄金瓶子里涌出了源源不断的水,让这对相依为命的母女能够平平安安生活下去。
这种充满童话光环的「老天有眼,善有善报」的设定,固然有它「不切实际」的成分在,但是我们应该为之心旌摇荡的,其实是流淌在故事里的「善念」,还有「亲情」的执着,那的的确确是一种能够「点石成金」的美好素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