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娜娜
图 / 娜娜
近日,热播剧《梦华录》中,赵盼儿娴熟优美的点茶技艺让观众大饱眼福,并掀起了一股宋朝茶道美学的热潮。
说起宋代点茶,就必须提及那位被世人称为“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的皇帝宋徽宗赵佶。他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全才,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吟诗作文,都造诣颇高,独创了书法“瘦金体”。
除此之外,他还精通茶事,正是他将宋代点茶推向了极致,并专门写了一篇茶学著作《大观茶论》,流传至今。
而《大观茶论》之所以在众多茶书中卓然而立,是因为它的专业性、全面性和权威性,将宋代茶事从生产制作、择器选水,到点茶手法、评判标准,均逐一阐述。
今天分享的《大观茶论,寻茶问道》是由中国茶叶博物馆原馆长王建荣先生所著。王建荣先生学茶三十载,编著了40余册的茶学书籍,在业界威望甚高。
他以宋徽宗《大观茶论》为底本进行注释和翻译,并对历朝历代和如今的采茶、制茶、饮茶、乃至审茶都做了详尽说明,还引用了多部古书经典,跟《大观茶论》互相印证,同中寻异,异中求同。
真可谓“借古鉴今,古今联动”,为读者生动再现了茶道的前世和今生。
#
什么是茶道
茶道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下,以茶为载体,以置茶、烹茶、点茶和品茶为核心,除了动作和器具的外在表现,更强调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思想和精神的追求。
追本溯源的话,有个传说叫“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个故事作为茶的源头被载入史册。至今神农架的古老山林里依旧保持着那些远古的茶图腾,这些茶图腾作为远古人的原始宗教和信仰,成为茶道的最初渊源。
从饮用方式来看,茶自问世以来,最初是咀嚼吸汁、然后是加入葱姜等混煮羹饮,所以隋唐以前叫喝茶为“吃茶”,直到唐代,陆羽才提出“清饮”,不过方式依旧是“煮茶”,到了宋代,变煮茶为“点茶”,最后从元明时代直至今日,饮茶方式才变为“泡茶”。
随着时代的变迁,茶道也经历了从成熟走向鼎盛、从复杂走向简单的历程。
#
唐代是中国茶道真正成熟的时期
唐代陆羽是茶道的鼻祖,他的著作《茶经》以“经”为名,就表明了陆羽对茶有着“道”的追求。
陆羽小时候是个孤儿,被名僧收养在寺院,学文习字,诵读佛经,还学会了煮茶。由于他的特殊身份,不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士大夫阶层,但他对社会的关心和关注从未减少。当时比较流行制定礼仪,陆羽没机会参与国家礼仪的制定,他就撰写了《茶经》,希望用茶的品质去规范个人的行为礼仪。
在《茶经》开篇,陆羽便提出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由于魏晋南北朝的奢侈之风延续到了唐代,所以陆羽以茶明志,以茶示俭,提出了“精行俭德”的人格追求。
陆羽还说:“水为茶之父,器为茶之母”,凸显了水和器对茶的影响,也说明人们对茶事各个环节有了较高的追求。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这是对水的考究。
在唐代,很多文人以茶修道,比如卢仝的七碗茶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表达了人们通过饮茶达到宠辱皆忘、羽化成仙的思想境界。
在器用方面,盛茶的器皿叫做“碗”“瓯”。因为唐代以煎茶为主,讲究的是茶汤的色泽与变化,所以碗的口径较大、高度较矮,喝茶如喝酒,具有豪饮之风,与早期民风开放、社会包容性广有关。
#
宋代是中国茶道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本书中最精彩的无疑是宋代点茶这部分,具体就是指宋徽宗《大观茶论》中的七汤点茶法。
七汤点茶法的工具主要有汤瓶、茶筅、茶粉盒、建盏、盏托等,基本动作分为击拂和注汤。
所谓点茶是指茶末加入茶盏之后注入少量的汤,将茶末调成均匀浓稠的膏状,即调膏,然后多次注水击拂直至出现“沫饽”的过程。
“沫饽”是茶汤的精华,薄的叫“沫”,厚的叫“饽”,茶饽不断累积,就会亮白如雪,所以“茗有饽,饮之宜人”。
七次注水的水量、速度、角度,手腕动作的轻重,茶筅的力度、搅打的方向,都会影响每个阶段茶面的效果,绝对是一个技术活。
这个过程有点类似于我们做蛋糕时用打蛋器打发蛋白,每一步都要做得精细,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除了点茶,宋代的茶百戏也是精彩绝伦。茶百戏是用茶针在茶汤丰富的沫饽上写字做画,自然又灵动,有点类似于咖啡拉花。
宋代斗茶成风,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是斗茶发烧友。斗茶时以汤花鲜白为佳,为了易于辨别水痕的出现,也为了更好地欣赏茶汤,所以建盏在当时备受推崇,并成为皇室的御用茶具。其中,黑釉盏被推到了宋代第一茶器的位置。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说茶“祛襟涤滞、致清导和”,意思是说,饮茶能祛除郁结,荡涤胸襟,使人达到清正平和的心境,这是当时宫廷茶道追求的思想境界。
而佛家则以“禅茶一味”来悟道,最著名的就是径山茶宴,一群和尚举办茶宴待客,僧徒围坐一团,一边品茗一边论佛,清静无为,茶佛一味,别有情趣。南宋时期,径山茶宴传入日本,成为日本茶道之源。
如今,径山茶宴作为一项饮茶仪式的民俗活动,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
明清至今
茶道去繁就简
茶事走向雅俗共赏
到了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废团改散”,认为宋朝的团茶和饼茶制作起来耗时、耗力,而且浪费茶叶,开始鼓励散茶。
他在晚年非常崇尚道家思想,认为茶发“自然之性”,饮者要尊重茶的本性、追求回归自然,道法自然的境界。不难看出,中国的茶道一直都是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指导思想。
由于“废团改散”,中国的饮茶方式也随之出现了新的变革,从将茶叶粉碎变成茶末,变成了整个茶叶的冲泡,并一直延续至今,也就是我们说的“泡茶”。
也正因如此,饮茶之风从皇室贵族、文人和士大夫阶层蔓延到市井街巷。
无论是“琴棋书画诗酒茶”,还是“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成了国人生活中雅俗共赏之事。人们即可泡茶解渴,也可以茶雅志,以茶行道。
而茶道程序虽然化繁就简,但对茶叶本身、器具、水,品饮环境,乃至茶席布置,仍旧保持了精湛的追求,这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基因。
如今,根据茶的制作工艺,产生了六大茶类:绿茶、白茶、黄茶、清茶(乌龙茶)、红茶、黑茶。
用茶器皿也呈现多样化,可依照茶性本身,及审美需求进行科学搭配,比如绿茶更适合用用玻璃茶具或白瓷来欣赏其轻舞曼妙之姿,黑茶和乌龙茶搭配紫砂茶具更容易保持气韵,红茶即可清饮,也可调饮,适合搭配的茶器范围就比较广了。
#
写在最后
“茶”字拆开来看便是“人在草木间”。
如今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心愈加浮躁,饮茶可以让人亲近自然之气,疗愈身心,在茶叶的一沉一浮中看淡得失,在茶杯的拿起与放下间学会取舍。
茶有格,时时浸染,或能得其一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