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是国人的乌托邦,也是中式美学的一处留白。那里寄托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那里没有战乱,没有勾心斗角、有的是良田、美池,还有怡然自乐的老人与小孩…
现在关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述的“桃花源”原型究竟在什么地方?学术界尚未定论。或许真正的桃花源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那是独属于自己的一份精神家园。
今天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可周围的景似乎仍处在凋敝的状态,没有一丝绿意想要萌生出来,病怏怏的,毫无生气。
好吧,我坦白了。坐在书桌旁,透过窗户,看到的只有一颗挺在碎石子路上,被削了“脑袋”的干瘪枣树,总算没有秃顶,还有一身残枯的死叶作伴。环看四野,密密匝匝的楼房将其包裹的严严实实,太不容易了。
春天在那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啊,还是得出门找,坐在家里是怎么着也找不到。
昨天中午吃完饭就出发了,小毛子当然得跟上。准备朝那个方向进发时,顿了一下,最终还是循着儿时的记忆选了一条熟悉却又陌生的小道。
一路上,湖泊小了,房子多了,空空荡荡,仿佛年味从来就没有在这留存一般。沿着泥土小道,转了个弯儿,并排的樟树矗立于两侧。原来的小树苗,现在高大繁密,晕的化不开的墨绿甚是醉人。
顺着护卫道,走到尽头,视野忽然开阔,大片大片呈阶梯状分布的田垄上种着各式蔬菜,有大白菜、圆包菜、菜苔、茼蒿…依着窄小但坚实的黄土路继续向前,几阶绿意后是无尽的荒草地。
越过橘林,穿过荒野,被远处稀稀拉拉的小白点吸引了去。走进,原来是梨树开花了,好些树还抽出了葱青枝子。春天就这样轻轻的,悄然来临了。
环顾四野,除了眼前这一片梨林,似乎只有蜡黄的枯草了。本想原路返回,靠近梨林的侧边有一条早已不见痕迹的野路,枝桠横七竖八的在空中划着,穿越重重阻隔,视野忽的打开了。
眼前是人工修建的宽阔泥土大道,作为一条田垄,一侧是干涸了的荷塘,另一侧是稻田,池塘、低矮的灌丛,并排分布。布满厚实草甸的田块,零星散落着几簇稻米杆,还有一条巨无霸捕虾器,犹如搁浅的绿色水蟒。
视野顺着对侧田岸徐徐爬升,有一片新绿的竹林,胭脂红的桃林,白莹莹的梨花点缀其间,地上还铺了一层绿色的麦苗。
咩,咩咩,悠长而懒散的羊叫声倒是让我抖了个机灵。五六只不同毛色的山羊正在木桥的那一侧呆望着这个陌生来客,更多的山羊在阶梯状的地块上闲逛,觅食。
远处是一座由白色石棉瓦铺顶,几根圆木做支撑,四围用各色塑料布遮蔽的小棚房,一旁的输电塔兀自的插于旁边。棚房前的木栅栏旁,男主人提拉着一捆干草,正往石槽里添食,一群黄牛搁那哞,哞哞的叫着。
一缕炊烟缓缓的飘向空中,散开,与天地融为一体,应该是女主人准备做饭了。我或许也要回家了,小毛子,走啦。这家伙跑哪去了,原来就蹲坐在我的脚踝旁,就等我回了。
原路返回,再次站在梨林旁眺看四野,依旧没有一点痕迹。那座被误入的“桃源”如盆状置于底部,不深入内里,很难被发现。“桃源”的外围则被连绵的墨黛色山峦重重包裹,如梦似幻。
树上有爱心 绿色“水蟒” 桃花 厚实草甸 小棚房 我的村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