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主张以直抱怨。
有人问孔子:“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感激、恩德来报答恩德。”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有人认为老子恰恰相反,他主张以德报怨。原文出自《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但“报怨以德”四字放在此处,显得很突兀,与前后的文意极不搭,因此,有学者认为,此章“报怨以德”是错简,应该放在第七十九章。第七十九章原文是: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意思是说,重大的怨恨得到调解,一定会有余怨,怎么会是妥善的方法呢?圣人借贷于人,而不索要,有德的人,也是如此。无德的人,只是索取并不给予。天道无私,只给那些悟道的人。
契,契约。左契,古人立字据刻在竹简上,一剖为二,执左片的是债权人,执右片的为债务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意指只是给予,而不索求。彻,指税收,“无德司彻”,没有德行的人像收税一样,只是收取而不给予。
如果把“报怨以德”放到七十九章,就变成“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意思是说,结下了怨仇,即使调解也有余怨,即使以恩德来报答怨仇,又怎么是妥善的方法呢?老子的意思,千万别结怨,一旦结了怨,即使你想用恩德来化解,也不容易。
这句话反映了老子对人情的深刻观察,一旦结了仇,很难化解。即使你想用加倍的恩德回报,也很难。有一句话说:“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是讲国共两党斗争,一些斗争双方的当事人和解的故事。但是,这样的和解,却是共产党胜利,国民党败逃台湾几十年之后了。
老子建议,和解如此之难,最好的方法是不结怨。但是实在很难,因为世界如此之小,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不可避免,你可以不记怨仇,但你不能保证别人不记怨仇。老子说,你只给予、不索求就不会与人结怨。真的吗?你给这个不给那个会不会结怨?没有得到的那个会说你看不起人。看不起人那可是破坏人际关系的杀手锏。有时候,你躺着中枪,你都不知道是什么地方得罪了人。
老子也想到了这一点,所以说:“天道无亲,常于善人。”你不用担心被人误会带来损害,老天是公平的,大公无私的,它常常成就那些悟道的人。
善良是最好的奖赏
“善人”不能简单的理解成“善良的人”的意思,而是有“悟道的人”的含义。老子说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圣人并没有私心,对万物、对百姓一往平等,不会说你善良就给你多一点。所以,“善人”,理解成悟道的人也许更好。悟道了,就知道物质的东西多点少点与人生的幸福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我想起了曾经读过的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给《芝加哥论坛报》儿童栏目主持人西勒·库斯特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她帮妈妈把烤好的甜饼放在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个“好孩子”的夸奖,而那个调皮捣蛋的弟弟得到的却是一个甜品,为什么做好人没有好处,而做坏事好处更多?这个问题把西勒·库斯特难住了。有一次,他参加朋友的婚礼,新人在赠戒指的时候,两人阴错阳差的把本应戴在左手上的戒指戴在了右手上,牧师幽默的提醒“右手已经足够完美了,我想你们最好还是用它来装饰左手吧!” 西勒·库斯特忽然茅塞顿开,右手成为右手,本身就很完美了,不需要装饰。那些有道德的人,之所以常被忽略,不就是因为他们已经非常完美了吗?上帝让右手成为右手,就是对右手的赞赏,同理,上帝让善人成为善人,也就是对善人的最高奖赏。
西勒·库斯特没有读过老子,“天道无亲,常于善人”,不也有这个意思吗?老天让你成为善人,就是给你最好的奖赏,你还要求什么呢?
或者反过来说,善人,更易领悟天道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