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的孩子打人了,还是被打了?!
有没有遇到过自己孩子打人,你马上想揍他的时候;
有没有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打,想去打人家孩子的想法?
我前几天在幼儿园看到一女孩打我家DAN,我没有去批评女孩,而马上对自己的儿子说:不可以回手,不可以打女生!
幼儿园的老师说她第一次看到家长这么教育孩子,让男孩从小学会尊重女性,可能未来会避免很多家暴的发生。
我有点不好意思,说这句话时真没想到这么多。
再想想,我对孩子的教育观念确实跟绝大多数家庭不同,绝对属于非主流。不是哪本书学来的,或者来自哪个育儿专家的秘籍,这是我和孩子的爸爸一起讨论出来,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论。
打架一定不能吃亏吗?
小孩子打架未必是想分个胜负,三岁的孩子说不明白,着急起来除了哭就是动手。这种情况下,我不推崇打架不能吃亏,也不推崇一味退让。
一般就这么几种情况:
如果一个小朋友在玩耍中推了你,可能是他不小心,可能是他想要那个玩具而已,那就不需要理会;DAN喜欢拿球扔人,本意是希望跟对方互动,但也可能会让对方以为在挑衅,所以如果对方为此打你,你停止扔球,对方也会停止,那也不必理会,但下次记住不要再拿球扔他。
如果对方追着你打,你可以跑,最后大家可能忘记了打架这事,演变成愉快的追逐游戏。
如果对方还是要继续打你,对方不是针对玩具而是针对你这个人了,一定要去告诉老师或者家长。
如果对方是女生,任何时候都不能回手!
对待冲突无非两句话:对待比你强的,不比不亢;对待比你弱的,不要恃强凌弱。
不是不尊重女生,但女生在与男生的对抗中一般都属于弱者,被女生打两下没什么。女生很强壮怎么办?打过不就跑呗。
但是有两种孩子特别注意:一是以打架为乐,一是过度防御。
前者一般是家长在设定规则界限时出了问题。
小孩子出生到长大都是一个试错的过程,通过不断的挑战规则才明白界限在哪里。触电会有危险——大人经过反复提醒和严厉的态度告诉孩子这个不可以做,孩子就会知道触电是一个安全界限。
打人同样如此,大人每次在孩子触碰规则时态度坚决,孩子就会意识到这是界限,以后就不会触碰。可是事实上,很多家长却不觉得这是问题,反倒以此为荣炫耀孩子的强壮。
后者是由于家长总是教育孩子不能吃亏造成的,多数由老人带大的孩子都有这个问题。
这样的孩子很难与其它孩子愉快玩耍,只要对方稍有身体接触,过度防御会立刻生效,本着先下手为强,瞬间反击甚至严重伤害对方。如果孩子没有反击成功,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我见到过严重到情绪失控的孩子。
自然界的猫科犬科类动物在成长中经常会有撕咬的动作,那不是在打架,而是在玩耍。通过身体的接触试探自己的身体和对方的身体,对肌肉和骨骼的发育非常有利。以打架为乐的孩子却把这种玩耍当成了角力,而过度防御的孩子则丧失了身体接触的能力。
说白了,这两类孩子都存在心理上的缺失,都丧失了从与他人玩耍和游戏中寻找乐趣的能力。一同玩耍也是社交能力的培养,如何与人分享、解决争端、齐心协力等都是在一同玩耍中学会的。如果玩耍最终变成了打架,以打架为乐和过度防御的孩子最终也会被孤立,心理缺失会更加严重。
昨天跟幼儿园老师沟通时,老师很头疼,不知道该怎么解决孩子打架问题。老师其实已经处理得很好,转移注意力及适当的惩罚措施并行。但是老师只能调整孩子在社会集体生活中的问题,无法改变孩子性格和人格的养成,这个问题只能由父母解决。
那父母该做什么呢?
今天上午小区里的一个妈妈就问了我同样的问题,我建议她带孩子去参与并喜欢上一项或者多项体育运动。
运动可以提供两种功能:规则意识和释放精力。任何运动都需要在一定规则下完成,在运动中孩子可以明白只有遵守规则才能胜利,有争端可以到足球场、篮球场甚至拳击场上解决,不需要付诸武力,公平解决。
体育项目中的冲撞是规则下允许的也是相对安全的,可以让男孩子释放掉多余的精力,有利于身心发育。过度防御的孩子更需要通过体育锻炼学习与人相处,放下心理的高墙。这项工作如果由爸爸带领,一定会事半功倍。
二、我的孩子就该一切都听我的?
有没有总觉得孩子不听话?
为什么他非跟我对着干?
我有个很奇葩的行为,每次想抱DAN前都会问他:我可以抱你吗?他同意我才抱,不同意我会失落但不强求。
同样,想亲他前,我也同样会征询他。并且家里的长辈亲朋好友同样适用这条原则。很多家长笑话我多此一举,亲自己的孩子还要问,想亲就亲呗。
从DAN两岁左右能听懂我说话开始,我就会用询问的语气征询他的意见。我们可以回家吗?我们可以吃饭吗?我们可以出门吗?如果他正玩得起劲不想配合大人的安排,我会给他五分钟或十分钟跟他的玩具说再见,而不是连哄带骗带走,或者强制拖走。
如果五分钟后他还是不想走,我给跟他讲原因,他未必听得懂,但是我的耐心讲解会他觉得自己被尊重:妈妈是在跟我平等对话,不是在命令我。
任何人都渴望得到尊重,包括孩子。
尊重换来的多数不是无理取闹,而是“听话”。
这里的“听话”不是具体听谁的话,而是听“该听的话”。什么是“该听的话”,规则和底线。如果我作为妈妈触犯了规则和底线,你也可以不用听。
有一次我们在奶奶吃饭要回家,想着一个小区里,我把Daniel放在安全座椅里没扣安全带就开回家了。Daniel从上车开始就一直哭闹,说我不对,当时我没听懂,一路开回家。
到家楼下死活不肯下车,哭闹着让我扣好安全带再出发一次再回来。我意识到这是我从他出生一直灌输的安全教育起到了作用。我没有把他硬抱下车,也没有连哄带骗,而是肯定地告诉他:妈妈错了,我们扣好安全带再出发一次。
晚上九点,下着大雨,我载他回到奶奶家楼下,把他抱下来看看,再扣上安全带再出发回家。车上没有了哭闹,他快快乐乐地跑上楼,除了他的眼泪和鼻涕,好像一切从未发生。规则和底线是大人和孩子都要遵守的。
目前他还小,我还是需要限定他要听老师和家长的话。家长和老师给孩子营造一种互相尊重的氛围,孩子的无理取闹自然少了,却多了一份尊重别人、体谅别人之心。没人天生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光说没用,大人做到了孩子自然明白。
孩子是我的生命延续,但他同样是独立的生命个体,需要被尊重。我有幸参与到他的成长中,但我不能替他决定他的人生。
三、孩子都是教出来的?
有没有感觉自己特别无力,怎么就教不好孩子呢?
我费尽心力、千方百计教育孩子,怎么他就这样了?
这年头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父母都是急性子,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少学了点什么影响成才,要不就是怕人家孩子会我孩子不懂丢人。拼了命的给孩子报班上课。我听了一个极其夸张的真人真事,一个刚会叫妈妈的孩子就被送去学英语,家长美其名曰这样学语言有先天优势。
我可以说“不读书真可怕”吗?可是很多妈妈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也是这个论调。
我看过一段关于孩子学习能力的TED课程,一位专门研究儿童教育的老教授做过试验,孩子的语言主要来自父母的日常对话,通过观察大人的面部表情和行为学习理解语言,非家人说的语言婴儿期是无法接收的。如果需要一个人来教孩子非母语意外的语言——英语,这个人需要在孩子周围生活一段时间,比如来家里做客几个月的亲戚,婴儿才能通过跟亲戚的长期接触,观察亲戚的行为和说话学习英语,这个孩子对英语的理解水平能与英语国家孩子的理解水平基本相同。
但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亲戚离开,他对英语的理解水平只会停留在当时的水平。当孩子成长社交能力会逐渐提升,学习语言不是只依赖父母后,他们语言学习能力会一直增长,到了七岁,语言学习能力达到顶峰,然后会逐渐减弱,到老年会减弱到最低。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社交能力会提升孩子的学习其它语言能力,有社交自然会有学习语言的需要;二是时间没那么紧张,不需要太小就开始学习其它语言,学了也白学。
学习其它知识也同样如此。
我曾经好奇地带孩子去试听了几次早教课程,不过是换了方式的填鸭式教育,除了价格一个比一个贵,其它没什么不同。有一个超级贵的早教中心老师是这么说的:你儿子反应力理解力都不错,乐高搭建能力超龄,但是他专注力不行,坐不住,以后上学不能坐45分钟怎么能记住老师所有的知识点呢?
我笑着说,老师你在上学时能不走神地听满45分钟吗,我是做不到。孩子走神一般就两种情况:太难了,玩不下去,走了;太简单,没难度,走了。能让他持续集中精神是需要大人提供协助:太难时,提供一定的提示和支持;太简单时,提供更复杂的玩法和拓展思维。
学习是在平时生活中和游戏中完成的,不要怕孩子做不成替他做,不要在他没发现时先提醒。给他时间让他想一想,思考一下,这才是学习的乐趣,这才是学习的初衷。
昨天看到这样一句话说的特别好:Education源于拉丁文中的educare,字面意思是带出来并且带领到,因此教育别人并不是把某些新的东西强塞入他们的思维,而是把这种东西从他们思维中引导出来,让它从潜意识进入意识。
有些知识到了一定年纪自会知道,何必强求他一定要先于他人知道。考试成绩一百分在我看来什么都不是,拥有会思考的能力才是学习中最必要的条件。
上面写了这么多,不是需要他记住。他也不用完成我的想法,我只是在引导他走一段人生路。责任重大,既然没能力教好,千万别教坏。我没奢求培养一个受人瞩目的大人物,也不想培养一个特立独行的异类,我的教育初衷是希望这世上多一个心智健全、能够努力思考的男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