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大队里有了拖拉机,泰山牌,12马力,六个轮,大脸盘上罩着如冰球运动员一样的脸罩,跑起来“突突突”地,那叫一个神奇。去公社交公粮,一车拉好几吨,还可以坐上好几个人。谁要是有机会坐在车上去赶集,不用自己走路,真好!
己亥杂谈之二——拖拉机拉媳子不久,几个生产小队也都买上了拖拉机,逐渐由原来的泰山牌换成了潍坊牌,脑袋秀气多了,驾驶员两边的轮廊上每边至少可坐一个人,车斗子与车头连接处的三角形地带也可以站上一个人。再后来,驾驶室上加上一个篷,驾驶员就舒服多了。因为我村沿河地带出产一种板岩,四乡八疃都很出名,所以运石料的拖拉机也就多起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最多时达到十六七辆,走在五莲、莒县、诸城的大道上经常看到我村的运石料的拖拉机或拖拉机队。用我村的石料修起了诸城的龙城市场护河大堤,修好了许孟的还乡水渠和汪湖的灌溉水渠等。县城内逐渐兴起了盖楼热潮,我村的石料下地槽,打地基,垒院墙,贡献不小。我村的拖拉机队功不可没。
己亥杂谈之二——拖拉机拉媳子 己亥杂谈之二——拖拉机拉媳子自从村里有了拖拉机,时髦的娶媳妇方式就逐渐改成了用拖拉机去拉媳子,除非一些进不去拖拉机的小山村仍用推媳子,其余都用上了农村首任机动车——拖拉机。
山路不好走,大队里只有一台拖拉机时,拉媳子的重任就落在驾驶员——书记的二儿子身上,同时也提升了他的傲气,抛妻弃子,另寻新欢。等撤大队设了村,包产到户后,村里的拖拉机数量猛增,谁要是经常被选中去拉媳子,那就是一件光荣的事。那是对驾驶员人品和技术的双层肯定。我家二老兄就是这里边的高手。这里边还有个小故事可见一斑。有一次,本家有一个远房叔伯小婶子哭哭啼啼地跟我二哥说:“老二呀,你小叔常常跟我打架,是你把我拉来的,你还得把我送回去。”在一旁的二嫂不紧不慢地开了腔:“小婶子,咱这个村这几年新娶的媳子他拉了一多半,你让他都送回去,让咱村这些青年都打光棍呀!快回去跟俺小叔好好过日子吧!”同时也是对车的肯定,必须是从没出过事故的,没运过太不干净东西的。
己亥杂谈之二——拖拉机拉媳子迎娶新媳妇的车子装扮起来也很讲究。车头前边用红绸布系一朵大红花,当然大红花可以重复利用。在车斗子前端扶手的两边绑上两面红旗,在车斗里最靠前的地方放两把椅子,椅子上铺上红毯子,到时候新媳妇一身红装坐一把,伴娘坐一把,送亲的大客儿坐在车帮上保驾护航。车斗的后半部分可以放一些装满喜干粮的嫁妆,也是一袭的红布盖顶。
要是有条件的家庭可以用两三台拖拉机娶媳子。另一两台主要拉嫁妆。嫁妆里,一个橱子是不可少的,这个橱子要靠车斗的前排摆放,橱子上搭有娘家陪送的被褥,被褥的四角缝有大枣和栗子的小串儿,车一走,小串儿一晃,煞是好看。被褥上边还会放一些儿枕子,儿枕子是一些小型枕头,两端用彩色丝线绣有鸳鸯呀,并蒂莲呀什么的小图案,很是漂亮。这些东西安排妥当了,就用染红了的绳子垫有染红的棉絮来固定。娘家稍富有的陪送两台嫁妆、三台嫁妆也是有的,那就需要多用一台拖拉机。
己亥杂谈之二——拖拉机拉媳子放过一两支喜庆的鞭炮之后,拖拉机发动,新媳子上车,村里很多人围观,议论纷纷。议论姑娘变媳子,议论陪送的厚与薄,偶而也议论一下迎亲拖拉机队的架式、场面。男方家门口也是喜气盈门,也是一样的议论。之后是一大群人共同的忙活。这时的驾驶员可以得意地站在一边,接过主家递上的烟卷子,狠抽一口,再给主家道个喜,然后等一切卸载完毕,把拖拉机开到一边,等着与村干部和主家本族的头面人物一起去陪大客儿,坐大席。
拖拉机拉媳子,一样沿用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后逐渐用上了大头车、吉普车、小轿车。拖拉机退出了拉媳子的舞台,成了一道美好的回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