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正史还是演义,三国人物之中,性格表现反差最大的当属袁绍。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我们且看来。
袁绍应当是东汉末年最著名的官宦子弟,袁氏一门,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所以袁绍生来便具有别人难以企及的政治资源。青年时代的袁绍,仪表堂堂,面带威严,又能折节下士,结交了一大批海内闻名的文人游侠。年纪轻轻,就懂得韬光养晦,声名远播,而不就朝廷征辟,最后被人告发豢养门客,别有所图,似不得不入朝为官。可见袁绍此人,是有想法有心机的。
跟着何进当小弟的时候,袁绍是力主诛杀宦官的;何进被太后掣肘不能决时,是袁绍一次一次劝何进立刻决断的。如此看来,袁绍是个有主张而又能坚持的人。何进被杀之后,是袁绍带兵闯宫,诛杀宦官的。前后杀死两千余人,甚至没有胡须的人,为防被误杀,不得不脱裤子以证明自己并非宦官。史家批袁绍乱杀无辜,然而就当时的形式来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斩草除根,以绝后患,是最保险的选择。杀伐果断,是个狠角色,这一点和曹操也是极相似的。
后来董卓入主,欲行废立之事,询问袁绍的意见,袁绍推说这样的大事,得回头问问他叔太傅的意见。董卓非常强横,袁绍不答话,横刀长揖而去。虽然不是直接出言顶撞,——否则可能当时就为董卓所杀了——但也是立场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可见袁绍是个有态度的人。
年轻时如此的袁绍,不可谓不优秀,然而正是具有如此优秀素质的袁绍,到了后来,却成了优柔寡断,外宽内忌,色厉胆薄,志大智小之人。十胜十败的言论,可是把袁绍批的体无完肤。袁绍拥河北之众,物阜民丰,兵强马壮,曾经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盟主,却在官渡败给了自己少年相识的曹操。在此之前,袁绍可也是设计降服了韩馥,战场上打败了公孙瓒,摸爬滚打,经营多年,怎么就输给了曹操呢?这着实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大概正因为以前一直太优秀了,太顺利了,所以难免会志得意满,心里骄傲起来。官渡之于袁绍,赤壁之于曹操,或许都有这层原因吧。打败公孙瓒后,有人向袁绍上尊号,袁绍心里是愿意的,群僚强烈反对并谴责进言之人为妖言惑众,袁绍才不得已而杀之。可见在官渡之战前,人过中年的袁绍,以为辛苦多年,似乎该到了称帝的时候了,这种心态的变化最是致命的。就像我们今日很多单位的小领导,熬了多年,一朝得逞,便不自觉的有些趾高气昂了。此所谓,胸有小志不如胸有大志,胸有大志不如胸有长志。胸有长志的人,心态才能平稳,举止才够得当,才有可能获得最终的成功。小人得志,注定是不会长久的。
官渡之战前,有关战与不战的问题,袁绍的部下有过一番争论。一派主张休养生息,而以小股部队打游击战,东西不断骚扰曹操,使其疲敝,则三五年后可以完胜;另一派的主张,袁绍少年登朝,声名播于海内,又有统领讨伐董卓的功业,冀州之众,威震何朔,应该一战定鼎天下,不必拖延日久。以袁绍彼时的心态,自然是选后者,似乎打败曹操近在眼前,坐上龙椅指日可待。这个时候,整个心是浮着的,心心所念的欲望成为主导,是听不进任何反对的声音的。曹操则不然,这个时候的他,奉天子以令不臣,完全以弱者的姿态,虚怀若谷,奋力拼搏。胜败之关键不在于战,而在于心气。心浮不安与气定神闲,则未战而胜负已定。
当袁绍作为一个小弟的时候,有雄心有抱负,但是梦想毕竟还遥远,所以要踏实做事。当袁绍成为一方诸侯,俾睨诸强,唯我最大,登顶近在眼前,怎么能沉下心来?古往今来,大事小情,都是这个道理。此智者不可不察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