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老王》一课要加强文本细读,关注细节描写及前后内容的内在联系,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形象,才能体会平凡人物身上闪光的品格。因此,品味咀嚼是感知文本,理解主题的有效途径。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感知老王的形象。
2.品味语言,体会“我”的深情。
3.体会作者平和语调中的感伤及老王身上的人性美。
教学分三步
1.读课文,给文章加个题记,结合课文内容找依据
题记分为(1)点题式
(2) 诘问式
(3)交代式
(4)呼唤式
(5)余韵式
要求学生给文章加题记,其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思考,利于学生初步把握老王的形象。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我力求创设开放的、有梯度的课堂为学生的积极参与搭建平台,这是品《老王》的第一步。学生能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进行感知。
2.品味文中加引号词语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情感。
(1)“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他靠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结合上下文说说“惶恐”含义。
(2)“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当然”
(3)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能看见了……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更深的不幸”
(4)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愧怍”
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我们体会到作者对老王同情、尊重、照顾、愧怍,这是一条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
3.细读品味文章找出一两处细节描写,做赏析式批注。
生1: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神态描写,“直僵僵”“镶嵌”突出老王病入膏肓的样子。
生2: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
“哑着嗓”说明老王身体的衰弱。但他还关心作者。
……
教师补充:文革时期作者一家的处境艰难,老王的话语体现了他身上人性的善良和光辉。
教育的目的,在于“成人”。对青少年来说,感受“人”,理解“人”,思考“人”是促进自我成长、个性成熟的重要途径。而品味语言文字则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让学生主动找,反复读,自主品更能潜移默化使学生多思、善思,从而体会杨绛语言平实感人的力量。
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和相关细节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者——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也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可贵的自省精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