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的文章中我谈到了对怎么成为“了不起的我”的一些认识,结合书中作者谈到的事例,可以看到自己一些思维上的误区。一些流行的道理总是会被更新的观点冲击,道理需要能够经得起推敲,还要有符合逻辑性的推理来给予支持。
我想到了苏格拉底说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想到了万维刚老师说的“未经审视过的思考也是不值得拥有的”。在浩渺如烟的知识海洋中,每一个知识的探索者,就像是海洋中的渔夫,人们在捕获知识的同时,也会孕育出更多新的知识,注入到知识的海洋之中。
那些能够著书立说的学者,他们的思辨能力,都是经过了多年历练,才获得的一种能力。作为读者来说,只需要从那些已经出版的读物之中选择我们需要的书籍来阅读。创作者与读者之间是一种相互需求的关系,创作者把那些领悟到的知识转化成简单易懂的文字,通过出版书籍来告诉读者那些道理。
可以说,每一本书籍都凝聚了作者的大量的心血,有人说书籍就像作者的孩子一样。我觉得书籍更像是作者与读者之间搭建的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作者输出自己的知识 ,与读者建立了一种互动的关系。读者通过书籍来打开自己认知世界的大门,作者通过输出文字可以产生更多的思考,进而获得更深的洞见。
每一位创作者同时也是一位读者,就如我自己写的这一篇文章,首先会对这些文字进行反复斟酌,再把文字之间的逻辑组织架构的尽可能更为紧密一些,这样不仅方便读者阅读,更能够达到通俗易懂目的。当然还需要借用一些专业性的知识,这些专业性的知识必须是经过论证可靠的,否则写出来的文章只能是道听途说。
再一个就是个人对那些知识的理解能力,如果对这些知识理解的不够透彻,分析的不够清晰,写出来的文字也就缺乏说服力,会让读者产生一种雾里看花的意识。
本书的作者作为一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用他自己所经历的各种案例,为大家梳理出来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开辟了一条通向自我发展的道路。作为读者的我通过从书中获得的知识,又通过自己的理解,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以文字的方式写出来,这等于又一次的知识加工。虽然我不是一个心理咨询师,但是通过读书与思考,又有了进一步的文字加工,使我对自我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对于一些思维中的习惯有了更多的了解。
从我们知道了我与他之后,还知道了你们和我们,再进一步知道了这个世界是由我们、你们、他们组合而成,这些本来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概念。很容易把人的关系由此来分,自然就形成了多层次的关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还会用这样的思维模式来区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以至于经常会让我们感到生活是一团糟,就像一首歌唱的那样“生活是一团麻,总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在现实生活中,既使是那些活了一大把年纪的人,还有在事业上非常成功的人,对于你、我、他关系的处理上也常常会困惑。如果你是一个比较喜欢上网看新闻的朋友,就会看到许多类似的负面消息,诸如朋友之间、同事之间、亲友之间,生意伙伴之间,不是为了钱,就是为了色。
为什么那些伤害事件的新闻中都是那些曾经亲密的人,人们比较认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是刺猬,相互之间挨的过于近了,就会有彼此伤害的情况出现。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人们的共识。可是在实际情况中,如何保持距离?在边界的范围之内该如何的保持关系的融洽?这就是本书作者想要告读者朋友的事情,还有书中举的那些事例,就像是一面镜子,能够让读者更清晰的看到自己在遇到相似的问题是如何思考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从自己身处的环境中学到一些生活经验,那些经验只会让我们服从于生活,并不能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真正能帮助我们改变的还是这样的的书籍,通过阅读,作者帮助我们去开拓思考的边界,打破原有的思维藩篱,建立新的思维系统,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有的人说自己经常会被别人利用,有的人却认为自己能被利用还说明自己有价值,相同的事情,不同的的思维方式,得到的结果就会截然不同。用积极的发展思维去理解别人,就会得到相同的回应,反之则亦然,用消极的情绪得到的也会是相同的。自我发展就是从自己内部去观察,发现那些以前看不到的误区,然后去学习如何改变的方法,从而让自己向着心中的目标转变,最终活出一个自己想要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