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军之利。
你好,我是张翔。读一本书写一本书概念创始人、实践者、推广者。目前正在一字一句的解读《孙子兵法》。这是读一本书写一本书,第027篇原创文章。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解读《孙子兵法》的第九篇《行军篇》。
原文:孙子曰:凡处军、相敌:
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
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
绝斥泽,唯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
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
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张翔解读:
孙子说,军队在各种地形处置和判断对敌情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种原则:通过山地的时候,我们必须靠近山谷。驻扎在高地使前面视野开阔,敌人如果占领了高地,不要去仰攻,这是在山地上处置军队的原则。
横渡江河后,我们应该远离水流;敌人渡水而来,我们不要再水上去攻击他,要让他渡过一半的时候再去攻击他,这样才有利。
想决战的时候不要紧靠水边列阵,而是要给对方列阵的空间。
沿河驻扎军队也应该驻扎在高地,使前面视野开阔,不要面对水流驻扎,这是在江河水流上处置军队的原则。
通过盐碱沼泽地带要迅速的离开,不要逗留,如果同敌人相遇在盐碱沼泽地带上,那就必须要靠近水草,背靠树林。这是在盐碱沼泽地带上处置军队的原则。
在平原上,应该占领开阔地域,主要的侧翼和后方应该依托于高地,前低后高,这是在平原上处置军队的原则。
掌握了这四种利用地形的原则,就是皇帝之所以能够战胜其他部落的原则。
这一段孙子讲的是什么呢?
这一段讲的是四军之利。其实就是在四种地形上处置军队的原则。他们分别是
在山地,在水上,在沼泽,在平原陆地如何处置军队的基本原则。孙子把他称之为四军之利,他们分别是:
处山之军、水上之军、斥泽之军、平陆之军。
曹操曰:择便利而行也。
曹操一句话就已经把四军之利的总原则说清楚。就是择便利而行。
无论是处山之军,还是水上之军,斥泽之军以及平陆之军。我们的处置军队的总原则都是择便利而行。都是让自己得地利,让自己方便行事。让敌人不方便行事,让敌人不得地利。
王晳曰:处军凡有四,相敌凡有三十一。
他说的是整个行军篇讲的内容。
处军讲的就是处置军队的原则就是驻军的原则。就是四军之利。
相敌讲的就是如何观察敌人判断敌人的方法。他说有31种,不过我数了一下,是32种。也就是说是三十二中判断敌人的方法。这就是相敌之法。
今天我们不讲相敌之法,我们只讲四军之利。
(1)处山之军。
我们先来看一下处山之军,在山谷地带是如何处置军队?
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
◎绝山依谷。
曹操曰:近水草利便也。
杜牧曰:绝,过也;依,近也。言行军经过山险,须近谷而有水草之利也。
李筌曰:绝山,守险也;谷近水草。夫列营垒,必先分卒守隘(ai),纵畜牧,收樵采而后宁。
那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绝山依谷,最主要的就是占据险要的地势以及水草丰美的谷地。
大家都知道,水往低处流,只有在靠近谷地的地方,我们的水源才比较充分,水草才丰美,我们占据了谷地,守住了险要地势。这样我们才能够保证我们的人吃马嚼。不会因为水源和水草的问题而失败。
张预就讲了一个因为水源和水草的问题失败的例子。就是在后汉的时候。武都的羌族叛乱,马援去讨伐羌族。羌族在山上,马援在山下的山谷中,夺其水草,坚守不出。没过多久,羌族就因为没有水源和粮食就投降了。张预说,这就是羌族,不知道依谷之利。
其实在三国演义当中。马谡被张郃火烧之前,他在山上,张郃在山下,马谡也被断过水源。
绝山依谷,讲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找到水源,找到水草丰美的地方。其实在以前的农村我们很多百姓还用井水的时候,修房屋看风水的水,就要考虑水源问题。就不会把房屋修在山上,而且就算是在山上修建的房屋,也必然不是最高处。而是一个相对低洼的山谷。
而风水的风,就是通过坐北朝南,冬天避开北方的冷风。如果你家大门朝北,冬天有你受的,天天吹北风,晚上盖十张被子都不暖和。
如果你家大门朝东,夏天有你受的,从太阳出来到中午,最毒的阳光就往你屋里钻。买十个空调都不够凉快。大门朝西就享受下午的毒辣。
绝山依谷,不仅是行军打仗的原则,修建房屋很多时候也是这样。你看现在很多价值上亿的别墅,不是靠山就是靠水。这就是解决水源和风的智慧。简称风水。
◎视生处高。
曹操曰:生者,阳也。
杜牧曰:言须处高而面南也。
梅晓臣曰:若在陵上,必向阳而居;处高,乘便也。
你看刚刚才讲过风水。绝山依谷就是解决水源问题。视生处高就是解决风和采光的问题。
如果我们驻扎的地方,采光度不是很好,非常的潮湿。那么人多了之后就容易得病,容易感冒,容易得瘟疫,这是非常可怕的。无论是在现代还是在古代,都是这样。而且最最重要的他们是在进行军事行动。这会严重的降低士兵的战斗力。如果士兵感冒了,得了瘟疫,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这种情况除了等死,不会有第二种情况发生。
前面我们讲途有所不由的时候讲过马援讨伐武陵五蛮的故事。他最后就是因为选择了走小路,走捷径。走水路。结果被困。然后他自己不仅因为得病而死,而且他的士兵很多也会因为瘟疫而死。
当然,我们选择水草丰美的地方,不一定要在谷底。而是靠近谷地的地方。选择谷底的话,我们容易被别人搞包抄。我们在考虑水源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地势险要的问题。
◎战隆无登。
曹操曰:无迎高也。
杜牧曰:隆,高也。言敌人在高,我不可自下往高,迎敌人而接战也。
这一段说的就是前面说过的,高陵勿向,背丘勿逆。
好了,上面这些就是处山之军,就是处置在山谷地带的军队的原则。我们总结一下。
第一,找到水源充足的地方;
第二,找到通风良好的地方;
第三,找到采光比较好的地方;
第四,找到地势险要的地方;
第五,我们不要去迎击从高处来的敌人。
好了,这就是处山之军,下面我们讲一下水上之军。
(2)水上之军。
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
◎绝水必远水。
这里讲了一个总的原则,就是我们在渡过水流之后,我们一定要赶快的离开河流。
◎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
这个很好理解,古代战争你要渡水总不能是靠发动机吧?
你需要大量的人员去操控船只。去对抗水流。
这个时候,别人用箭射你,你一百个人能还手的有十个就不错了。
而且别人在平平稳稳的陆地上射箭,你在摇摇晃晃船上射箭。那效果肯定又不一样。
人多了,船大了,也不灵活。又成为一个活靶子。
你一次能拿出多少船?方便渡河的地方又有多宽?你的人马分几次渡完?假如你有10万人。你一次能渡几万?一次渡一万,也要十次。如果敌人是5万人,你一次最多渡一万。虽然你有10万人,但是你这一万人在水上被半渡而击之,其他9万人再多也帮不上忙啊,而且这水上的一万人还能够发挥几分战力?这不就是给的对方送人头吗?
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如果你到水中和他作战,就是放弃了自己的所有优势。让自己变得和对方一样被动。
所以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
前面我们讲过韩信杀龙且于潍(wei)水诡道借水势的故事。也是半渡而击之的故事。
龙且与韩信在潍水对阵,韩信连夜派人做了一万多条袋子,盛满沙土,壅塞潍河上流。随后率一半军队涉水进击龙且之阵,龙且出兵迎击,韩信佯装败退,龙且以为韩信怯弱,于是率军渡江进击。
然后韩信看到龙且的士兵过来了三分之一了。就放水淹他。
过来的士兵,寡不敌众,军心涣散。大败。
在河中间的士兵,上不接天,下不挨地,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这时韩信挥军猛烈截杀,龙且大败被杀。
而宋襄公就是一个半渡而击之的反面教材。
宋襄公和楚军作战的时候,楚军还没有渡过河。右司马公孙固向宋襄公建议:“彼众我寡,可半渡而击之。”宋襄公不同意,说我们是仁义之师。“不推人于险,不铺人于阨(e)”。
楚君安然渡河,开始列阵了,公孙固又请宋襄。乖楚军列阵混乱的时候,立足未稳,攻击他们。宋襄公又不允许。说我们是仁义之师,不能够占这个便宜,我们要等他把阵列好了,我们再去攻打他。我们要堂堂正正的取得胜利。
结果可想而知,本来宋军就弱小,还让别人准备充分了再去打,宋军大败。宋襄公的亲军全部被歼灭,宋襄公自己也因为重伤而死。
◎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
如果你想要和敌人决战,想要打消灭战,你就不要了列阵在水边。这个很好理解吧。
就是你不要让别人感觉到渡河的时候有威胁,别人就会更容易渡河过来与你决战。
三国时期,魏将郭淮在汉中。刘备准备渡过汉水来攻打他,这个时候郭淮的许多手下就议论了。现在是敌众我寡,我们打不过啊。那我们就依水为阵,利用地利,半渡而击之。
这个方法很好啊,没问题,不过被郭淮拒绝了。他说虽然这个方法没有任何的问题,我们懂兵法,敌人刘备他也懂兵法呀。
如果我们把部队陈列在水边,刘备一眼就能够看出我们的虚实啊,就知道我们非常的弱,需要借助地利。而且我们也确实非常的弱,就算半渡而击之,也不一定能够打赢他。
所以这种方法不行,我们不能够打败敌人,我们不能够保持不败。我们得换一种方式。
我们得拿出决战的勇气。远水列阵。让他感觉我们是想要他主动过来和我们决战。这样他就看不透我们的虚实,以为我们很有实力。
他如果也知道“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这一条兵法,那他就会害怕,就不会冒险。
如果他不知道这一条兵法,他知道“半渡而击之”这一条兵法。他也不敢过来。因为我们能够随时回来半渡而击之。
如果他上面了两条兵法都不知道!莽莽撞撞的冲过来。那我们就真正的给他来一个半渡而击之。虽然我们寡不敌众。但是他付出的代价一定是非常巨大的。因为它不占据地利。
结果效果很明显啊。刘备害怕了。不敢渡河。因为不论怎么算。他渡河的风险都特别大,胜算都特别的低。投入特别大,回报特别小。
结果就是郭淮赢了,那刘备也没有输。大家都保持现状。
如果换一个不知兵法的将军,不会算的将军。在郭淮这种弱势的情况下,想要不费一兵一卒的赢,那就不太可能。
张预也讲了一个案例。
我欲必战,勿近水迎敌,恐其不得渡;我不欲战,则阻水拒之,使不得济。
他说如果我想要决战,那就不要靠近水流迎敌。害怕他不敢来决战。我如果不想决战,就在水边阻拦他,使他不能渡河。
他举了一个晋国将领阳处父于楚国的将领子上的案例。
他们两个的军队夹泜(zhi)水而军。大家都不愿意过河。因为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阳子父想要让楚国的军队渡河过来,他就往后退了,退军一舍。子上的军队也想晋国的军队过河,他也往后面退,也退军一舍。结果两个人都往后面退,不想过河。结果这仗就没办法打,大家都回去了,过回各家,各找各妈。这个时候大家都懂兵法,大家都知道过河,那就是让自己处于劣势。谁如果不尊重这个规律,谁就会被规律惩罚。幸好大家都比较克制,都比较尊重规律,所以才会没有发生更坏的结果。
◎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
曹操曰:恐溉我也。
何氏曰:视生向阳,远视也。军处高,远见敌势。则敌人不得前来,出我不意也。
贾林曰:水流之地,可以溉吾军,可以流毒药。
这里还是说解决水源的问题,在水源充足的地方,我们就不用再像在山谷地带,去谷底去找低洼的地带。而是要占据地势高的地方。
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怕别人用水来淹我们。不会怕敌人向水源投毒。
好了,上面说的这些就是处水之军,就是处置水边的军队的原则。我们总结一下。
第一,我们渡过河之后,要快速的远离河水;
第二,如果我们要拒敌,我们就不要到水上去迎战,而是让对方主动的过河,半渡而击之;
第三,如果我们要灭敌,我们就要远水而阵,让对方没有威胁的过来;
第四,我们在水边驻军水源问题解决了,我们就要解决安全问题,这里包括水源安全和人身安全。我们要找地势高的地方驻扎。
好了,这就是处水之军,下面我们讲斥泽之军。讲盐碱地带的军队的处置原则。
(3)斥泽之军。
绝斥泽,唯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
◎绝斥泽,唯亟去无留。
陈皞(hao)曰:斥咸卤之地,水草恶,渐洳(ru)不可处军。《新训》日:“地固斥泽,不生五谷”者是也。
贾林曰:咸卤之地,多无水草,不可久留。
梅尧臣曰:斥,远也。旷荡难守,故不可留。
王晳曰:斥,卤也。地广且下,而无所依。
张预曰:《刑法志》云:“山
川沈斥。”颜师古注口:"沈,深水之下;斥,咸卤之地。”然则斥泽谓瘠卤渐洳之所也。以其地气湿润,水草薄恶,故宜急过。
渐洳,就是低湿,泥泞。
总结一下。沼泽地带的特征。
第一,不生五谷,无水草;
第二,旷荡难守,无地利;
第三,渐洳之所,无所依;
第四,地气湿润,易生病;
所以我们就要快速的通过。
◎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
曹操曰:不得已与敌会于斥责中。
张预曰:不得已而会兵于此地,必依水草,以便樵汲,背倚林木,以为险阻。
前面说了,在沼泽地带,既然有这些特征,有这样恶劣的环境。如果在这种恶劣的环境和敌人遭遇的话,我们首先就要找有水源的地方,找有水草丰美的地方。找有树林的地方。这样我们才不会深陷于沼泽之中。
因为能够长出树木的地方。这一块的土地说明就比较结实。你不会突然的陷入到沼泽当中出不来。
这其实就是在打消耗战,看谁的后勤跟不上。谁就先失败。
谁不知道这些原则?谁没有占据这些地利,谁就先失败。
好了这就是斥泽之军。就是在沼泽地带处置军队的原则,我们总结一下。
第一,沼泽地带我们应该快速通过。
第二,如果没有办法快速通过,并且在这个沼泽一带遭遇敌军。一,我们要找到有水草的,二,我们要找到有树木的地方。
这就是斥泽之军,下面我们讲一下平陆之军。就是在平原和陆地处置军队的原则。
(4)平陆之军。
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
◎平陆处易
曹操曰:车骑之利也。
杜牧曰:言于平陆,必择就其中坦易平稳之处以处军,使我车骑得以驰逐。
张预曰:平原广野,车骑之地,必择其坦易无坎陷之处以居军,所以利于驰突也。
选择平坦开阔的地方,就是方便我们的骑兵冲锋。
我们的长城就是为了防止骑兵的冲锋,还有比如说拒马桩、陷马坑,这些都是防止骑兵方法和工具。
还有比如被骑兵追急了,我们往树林里面跑。这样就会限制骑兵的优势。
平陆处易,讲的就是我们要充分的发挥我们骑兵的优势,地势开阔的优势。
◎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
曹操曰:战便也。
李筌曰:夫人利用,皆便于右,是以背之。前死,致敌之地;后生,我自处。
杜牧曰:太公曰:“军必左川泽而右丘陵。”死者,下也;生者,高也。下不可以御高,故战便于军马也。
贾林曰:岗阜曰生,战地曰死。后岗阜,处军稳;前临地,用兵便;高在右,回转顺也。
梅尧臣曰:挥其坦易,车骑便利;右
背丘陵,势则有凭;前低后隆,战者
所便。
张预曰:虽是平陆,须有高阜,必右背
之,所以恃为形势者也。前低后高,
所以便于奔击也。
总结一下,右背高的好处。
第一,方便战斗;
第二,回转撤退方便;
第三,前面是死地,后面留有后路,是生地;
第四,方便来回反复利用地利冲击地方;
这就是平陆之军,就是处置平原和陆地的军队的原则。我们总结一下。
第一,选择平坦开阔的地方,方便我们的骑兵冲锋;
第二,选择右边有高地的地利,方便来回利用地利冲击;
第三,如何有可能,就配置右丘陵左川泽的地形;
好了,四军之利讲完啦。
所以,孙子说。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诸葛亮曰:山陆之战,不升其高;水上之战,不逆其流;草上之战,不涉其深;平地之战,不逆其虚。此兵之利也。
诸葛亮说的就是不仰攻,不逆流而上,不深入,背靠实地。
四军之利讲完了之后,全只做了一个总结。
原文: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张翔解读:大凡驻军总是喜欢干燥的高地,避开潮湿的洼地;重视向阳之处,避开阴暗之地;靠近水草地区,军需供应充足,将士百病不生。这样就有了胜利的保证。在丘陵堤防行军,必须占领它向阳的一面,并把主要的侧翼背靠着他,这些对于用兵有利的措施是利用地形作为辅助。上流下雨,一般都是水沫先到,部队应该禁止徒涉,防止渡河一半被冲走,应当等待水流稍微平缓以后再开始过河。
这其实是一个总结。上面是四军之利,我们已经总结的差不多了,就不必再赘述。
我们只在说几个特别的注解。
张预曰:东南为阳,西北为阴。
梅尧臣曰:养生便水草,处实利粮道。
最有意思的还是最后的“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我们要过河之前,一定要观察水流,看一下这个水流是否比以往更浑浊,是否有一些水泡,如果有这种情况,说明上游在下雨,我们要停止过河,因为很可能会出现我们渡河一半的时候,突然涨水这个时候就容易被水淹。
还有一种人为的情况,我们也要注意,其实就是水流突然比以往更少。有可能是敌人在上游截流了。想要用水淹我们。
这些方法和原则必须要加上自己细致入微的观察我们才会发现危机并且避免危机。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是张翔。读一本书写一本书概念创造者。
点击阅读原文推荐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