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到南京,十八到十九

作者: 雨岛山 | 来源:发表于2018-07-06 18:05 被阅读20次

    向东10度,向南2度,是我从西安到南京。

    13-16小时的火车、5个多小时的高铁,是我从一个家到一个乡。

    城墙北门安远门 城墙城楼

    西安到南京,是从肉夹馍、凉皮、冰峰到鸭血粉丝汤,从麻食到小笼汤包,从炒面、炒饼、卤面、羊肉泡馍、胡辣汤、甑糕到梅花糕、青团、东坡肉、鹌鹑蛋拌肉,从甜粽子到咸粽子……从学校和家附近的小吃街到学校食堂和周边商铺。

    西安到南京,是从长安到金陵,从周秦汉唐到六朝民国,从钟楼到秦淮河,从大雁塔到大报恩寺,从曲江到玄武湖,从秦岭到钟山,从大明宫到明故宫,从兵马俑到南唐二陵,从无字碑到南朝石刻,从碑林到朝天宫,从青龙寺到鸡鸣寺,从大唐西市到栖霞山,从八路军办事处到总统府,从东南西北大街到长江路,从小寨到新街口……从方正的明城墙到像朱元璋脸一样的明城墙,从八水绕长安到龙盘虎踞佳丽地,从关中平原、泾渭分明到长江江畔。

    十八岁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中学到大学,从熟悉的家乡到陌生的地方,从此家乡只有冬夏,再无春秋,然后慢慢的适应新的生活、新的环境。

    刚开始大家都想家,在所有人初次见面的军训和各种集会上,说着自己家乡的特产、和这里的比较,交流着全国各地不同的风俗,用方言互相认亲,吐槽着南京的气候、饮食、口音。看不顺眼这里的天气,听不惯天南地北的口音,学校和自己想象中有差别,再也没有常吃的美食,再也没有规律死板的作息,没有规定的座位和那个位置上的同学……

    患上了“水土不服症”,风一吹就要拉肚子,明明以前风吹雨打都没事。再也不能每天骑车上学,因为就住在学校里。再也不会因为想明天吃什么而高兴,再也没有数字分明的时刻表,没有铺天盖地的作业……有了大把空闲时间,有层出不穷的活动,看不完的文献,突然出现的工作。

    一切都是那么躁动。无非是想家,并且不适应现状。其实,都是有些害怕。

    后来渐渐平淡下来,开始过上了大学生活,关于家乡的话题越来越少,每天上上课、聊聊天、玩玩手机。听过省内同学吐槽南京不是江南,“都跨江上了还说自己是江南!”,也在课上听老师说着这一带的梗,关于江南和江北、江苏和上海的爱恨情仇,什么“中国教育看江苏,江苏高考看南通”,“没有一只鸭子可以活着走出南京”。渐渐地,不再从心理上对南京感到排斥了,因为自己成为了一份子吧,也可以说着大概只有这一带的人才懂的梗,也有和家乡一样的一种“我可以说,别人不能说”的感觉。

    虽然还是不适应这里的气候和饮食,也不熟悉这里的文化、地理,有时还要和家乡做对比,但是,渐渐地,融入了这里,在这里过着每一天的生活。

    生活,让陌生地变成一个乡,知道了只有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才能体会到的感觉。

    知道了不少梗,见到了梅雨季时的江南,原来不是一直下着绵绵细雨,从早到晚,而是一两个小时内的暴雨“啪”地一下倾盆而下,而后放晴,整个天地像是置于桑拿房,无论是哪里的同学都受不了的潮湿。这样的江南,少了一丝诗情画意,多了一丝生活的烟火气息。

    我知道我的家乡西安这十多年的变化,知道它在一年中的什么时候下雨,什么时候下雪,下雨下雪时是什么样子。我在早上看过它的破晓,迎着朝阳,我飞快地骑着车害怕迟到;我学校的露台上看过它的夕阳,浓厚的霞光衬托出远处的飞檐,我在课间出来休息;我在学校的走廊上看过它飘雪的样子,和着翠绿的松树,雪花飞扬而下,想水晶球里的浪漫,同时同学们在打雪仗、堆雪人、拍照;我看过它下各种各样的雨,清明时节淅淅沥沥的中雨,七月哗哗啦啦的暴雨,十月晶莹的雨滴打在红绿混色的树叶上,下雨了都是那么的清新、凉爽,不同于南方的粘稠。

    这就是生活,我应该还没有做过攻略的游客了解它的景点和介绍,但我知道它的样子,现在,我生活在另一个乡,也体会着这只有时间能带来的感觉。

    生活见证着成长,成长印刻着生活。

    非遗一条街永兴坊
    城墙灯会

    当我既能吃汤包,吃咸粽子,吃花样百出的鸭子

    能在端午节挂咸鸭蛋,能在元宵节逛秦淮灯会

    当我也能吃肉夹馍,吃甑糕,吃各种各样的面食

    能在春节逛城墙灯会,去小雁塔祈福,逛各种庙会

    当我能拿得起一张火车票,放得下一张公交卡

    端得起凉皮,放得下汤碟时

    我就成长了

    我包容了这个城市,这个城市包容了我

    成长不过开放而包容,而后方能成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西安到南京,十八到十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rpb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