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越长大越烦恼,想永远当个孩子。
在我还是五六岁时的时候,我就有一间自己的小屋了,家长忙不会来,小伙伴们也各有各事不会来,于是,这便是我一个人的天地。小时候没有那么多烦恼,接触不到多少东西,这片天地里只充满着我喜爱的事物,纵使有什么难过的事,也会被小孩子的单纯打败,不多想便很快抛诸脑后。
在过去智能手机和网络不那么发达的时候,大家还喜欢订杂志、买期刊、逛公园,将自己与这些书、大自然联系起来。我就更是这样,高二有的手机,高中毕业才开始用电子支付,我的生活在大学之前更为简单,除了学习就是看看动漫、综艺。即使如此,书也输给了手机,在疲惫压力之外,视听享受似乎更能抓住人心。但我一直记得我这十几年“可怜的”读书经历,虽少,但都给了我影响,值得称道称道。
人这一生能遇到一些真正沉浸的事物是多么幸运的事,一首歌、一篇文、一部电影、一片景色,它们把你包围,让你进入它们的气氛,改变你的心境,改变你看事物的想法。有点可遇不可求的意思。
而于我,有这么一位作者,她的故事在一开始吸引了我,独特的文风将我带入一个若即若离的世界,这文风影响了我的心境。而在读书渐少的中学时代与迷茫的现在,即使那些文章已经很久未读,印象已模糊,它们对我的影响却是越来越深,许是在烦乱之时寻找到的出口吧,就像是回到了那时在小屋里看故事入迷的时候。
同时,我也怀念读这书时的我,虽有烦恼,却是纯粹,纯粹地学习、考试,也许可以说是盲目,但那时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摆在我的面前,虽然有压力,但是有终点。而上了大学,成绩不再是唯一的了,有了其它更多的要求,要好好工作,要好好生活;成绩也不只体现为分数了,有了尽量多读书的压力,写论文的压力。更有了不知自己未来何去何从、该如何安排时间的迷茫,什么该坚持、什么该放弃?这一切都环绕着我,使人发愁。所以我怀念,从前能偷得半日闲,在小屋里读书的纯粹日子。
我还记得,我对自己的悲伤的形容,那时我不知怎么的就在课堂上流了泪,无声无息,在角落里掩着面,悲伤“仿佛一汪水溢了出来”。回家我写下这句话,心情就好了许多,波动的心情写成文字时,就仿佛在石柱上刻下的箴言,褪去情绪的痛苦,留下的只是记录的记忆。这时我便能想起那位作者的文章,文字仿佛开启了一条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通道,让我的情绪沉淀。
其实啊,书就这样一直陪伴着每个人成长,无论影响大还是小,总能让你在想起时一笑,心里一暖。书不仅为我们打开知识的大门,也是安抚我们的仿佛母亲一般的存在,更可能不知不觉中塑造了我们的性格。一本一本如箱箧的书,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藏着不同的宝藏,陪着我们走过人生的各个阶段,所以,正如卡里埃尔说的,“书永远不死”“别想摆脱书”。
虽然我没有一间放满书和其他自己喜欢东西的小屋,以后应该还要为租房买房房贷头痛,但人不能总在自己原来的地方原地踏步。
上了大学以后,确实多了不同的烦恼,正应了以前看过的话:高中时没什么好迷茫的,只要向着一个目标就好了,出了学校才是真正的迷茫。我也可以预想到进入社会的烦恼,工作糊口,自己思考的时间又会减少。而在大学,确实变得迷茫了,但这也是大学给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思考一些问题,探寻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培养自己成为自己希望的样子。
希望有一间小屋,面朝南阳,春暖清香,让一个同样心里有着晨光的自己,存身一处,抚魂一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