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读诗意春秋!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君。子弑父。孔子惧而作春秋。记天子之事。而乱臣贼子惧。约其文辞而指博。以春秋笔法。行微言大义。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罪我者其惟春秋。春秋既成。弟子口受传指。刺讥褒讳。挹损文辞。不可书见。有鲁君子。左氏丘明。惧人人异端。各安其意。终失其真。因孔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空言。余不惑而读孔孟老庄释。为明其义。延读左书。日夜读之。时人腹有诗书。出口而言。栩栩如在眼前。吾亦如飞跃时空。与之隔席对谈。孟子曰。春秋无义战。今不言其争。惟念其华。思之想之。作《诗意春秋》以记之。是为记。
《春秋·鲁闵公二年》记载:“冬,十有二月,狄入卫,郑弃其师。”《左传》释说:“郑人恶高克,使帅师次于河上,久而弗召,师溃而归,高克奔陈。郑人为之赋《清人》。”
鲁闵公2年(郑文公13年,公元前660年),狄人侵入卫国。卫国在黄河以北,郑国在黄河以南,郑文公怕狄人渡过黄河侵入郑国,就派他所讨厌的大夫高克带领清邑的士兵到河上去防御狄人,驻扎在彭、消、轴三个地方。过了驻扎期,郑文公也不把高克的军队召回。由于狄人并没有侵犯郑国,高克的军队于是无所事事,整天游逛,军纪败坏,终于溃散,高克也逃到陈国避难去了。
于是,郑人为之赋《清人》。据《毛诗序》说,诗的作者为郑公子素。
《清人》被收在《诗经·国风·郑风》中。全诗是: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驷介镳镳。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清人是指郑国大臣高克带领的清邑的士兵。彭、消、轴是郑国黄河边上的三个地方。驷(sì)是一车驾四匹披甲的马;介是甲。“旁旁”同“彭彭”,马强壮有力的样子;镳(biāo)镳,英勇威武的样子;陶陶,马奔驰的样子。二矛指酋矛、夷矛,插在车子两边。重(chóng)英是以朱羽为矛饰,二矛树车上,遥遥相对,重叠相见;英,是指矛上的缨饰。翱翔、逍遥,都是指军队闲散、游戏的状态。乔,借为“鷮(jiāo)”,长尾野鸡,此指矛上装饰的鷮羽毛。左旋右抽,御者在车左,执辔御马;勇士在车右,执兵击刺。旋,转车。抽,拔刀。中军即“军中”。作好是指表面上勇武雄壮,随时准备出击敌人的样子。
这首诗不长,我们把几个词理解了,整首诗描绘的情形便如在眼前了:
高克的军队驻扎在黄河岸边,战马披着铠甲,强壮有力,威武雄壮;插在战车的矛装饰着双重缨饰和野鸡毛,战车左冲右突,好像随时准备出击的。然而,他们实际上却逍遥自在,游戏玩闹。
根据当时的制度,军队驻防一段时间,就应该换防。但是,因为郑文公讨厌高克,竟然到时间了也不予换防,导致士气低落。然而,狄人后来并没有侵郑。于是,清人就一哄而散了,而高克自己也不回国,“政治避难”到陈国去了。
“凡民逃其上曰溃,在上曰逃。”凡是百姓背叛他们的统帅而逃散的叫溃,统帅或将领逃走叫逃。
集结号从未吹响。郑国直接把这支看起来还不错的军队“弃”了。
高克之罪,抑或文公之罪?
此诗讽刺的对象是高克,而最终斥责的是郑文公。在抵御外敌之时,郑文公因讨厌高克反而派他带领清邑士兵去河边驻防。宋代朱熹《诗集传》:“郑公恶高克,使将清邑之兵,御狄于河上,久而不召,师散而归。郑人为之赋此诗,言其出师之久,无事不得归,但相与游戏如此,其势必至于溃散而后已尔。”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唯郑文公恶高克,而使之拥兵在外,此召乱之本也。幸而师散将逃,国得无恙;使其反戈相向,何以御之?”
流传下来的《毛诗序》说:“《清人》,刺文公也。高克好利而不顾其君,文公恶而欲远之不能。使高克将兵而御狄于竟,陈其师旅,翱翔河上。久而不召,众散而归,高克奔陈。公子素恶高克进之不以礼,文公退之不以道,危国亡师之本,故作是诗也。”
而郑文公因何“恶高克”,则不得而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