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稼轩词《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在具体赏析这首词之前,必须简要说明一下自己对赏析批评古典诗、词、文的态度:
1.整体与部分:单独欣赏评价古诗词的一两句几乎是不行的。平时摘出来化用可以。要联系上下文,不可割裂。结合全文,从整体上来分析。有时甚至还需要参考作者的其他文字。
2.知人论世:不读史,莫学文。对于研究古代文史哲此为金玉良言。第一了解这个人的生平与他所处的时代社会情况;其次古人写作喜欢用典。
3.形式与内容:本人是一个「义理派」,对「文字方面的技巧形式」几乎不关注,某些文学理论批评术语也不太喜欢使用,侧重于文字背后传达出的意义、主旨。即「辞达而已矣」。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1.释义
1)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铅山县周围的园亭,我都已经为它们赋了《贺新郎》词。一天,独自闲坐在停云堂,听着潺潺的溪水声,看着妩媚的青山美景,它们相互争着前来与我娱乐。料想这些溪水、青山莫非是想让我援引前例,也给它们赋《贺新郎》词一阕。于是便试着作了几语,差不多与陶渊明的《停云》诗旨意(见下文)类似。
2)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译注·述而篇第七(7·5)》:杨伯峻(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09月第67页.
吾衰矣。矣,表感叹。甚矣,再次强调。这句话仅表示「我已经如此衰老了」,化用成句无他意。
回顾前尘往事,不免感慨万千,与我相交的旧友稀少并且零星分散各地,除掉死去的,还剩几个呢?
3)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化用成句,无他意。
为什么我的白发空垂起来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原来是因为愁?愁什么呢?)
对于理想壮志,对于人情世故、宦海浮沉,只能一笑罢了!(自己还能干什么呢?写词抒情发牢骚吗?)
4) 问何物、能令公喜?
王珣、郗超并有奇才,为大司马(桓温)所眷拔。珣为主簿,超为记室参军。超为人多须,珣状短小。于时荆州(桓温)为之语曰:「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宠礼第二十二(3)》第797页
王珣、郗超两人均才有所用,此二人可谓桓大司马的左膀右臂,既能令公喜,又能令公怒,可见其重要性。
此处或有所寄托。是自问?还是他问?
自问:还有什么能让自己欢喜的呢?知己还是酬志?
他问:自己也能像王、郗两人一样受到重用吗?南宋的统治者能像桓公一样选贤举能吗?
5)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帝曰:「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
——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引《新唐书·魏征传》
可能化用其句,无他意。拟人手法,青山溪水还向我求词呢。
我看见眼前的青山妩媚可爱,笔直健壮,充满活力;料想青山眼中的我应该也如此吧。不管是内在的情志,还是露于人眼的外貌,我们都略相似。
作者是在自欺、自慰、自嘲吧!
开头便是「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直接点明自己已经衰老得太厉害了,还能像青山一样永远健壮妩媚如初吗?朋友也没剩几个,此刻只有「青山」、「溪水」与我为伴?孤独吗?
这句话「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单独摘出来,让人感觉到一种强烈的人格色彩与人格魅力。多么自信,多么洒脱,多么霸气。
但一联想到作者老了——肉体能支撑继续抗金复国吗?知己少——不被重用,朝廷无作为,同僚排挤,自己的满腹牢骚志向向谁倾诉呢?
在这里我们只能感受到一种年老的悲凉感,壮志不能酬的无奈,无友陪伴的伟大孤独感。
6)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停云一首(并序)
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八表同昏,平陆成江。有酒有酒,闲饮东窗。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东园之树,枝条载荣。竞用新好,以怡余情。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岂无他人,念子实多。愿言不获,抱恨如何!
——《陶渊明集笺注》袁行霈(撰).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0月第1-8页.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
搔首:用手挠头。踟蹰:徘徊。这句话写少年因没见到心仪姑娘而焦灼不安的情状。
渊明用来形容自己不见友人来访的情状。停云,停滞不前之云。它为什么不走?莫非是自己思亲念友之情久久不去?
辛弃疾再化用渊明整首诗意:春天到来,园中花草遍布,飞鸟翔集于庭院树枝上,鸣声相和。自己却只能一个人独自坐在东窗下,黯然饮酒。什么时候能与朋友相聚,向他倾诉自己的志向,陈说前尘往事呢?但是道路阻且长,终究不能成功。只能抱恨(恨,遗憾)。
遗憾什么呢?渊明遗憾不能与朋友相聚;我辛稼轩则在此基础上遗憾今生抗金复国无望。
此时此景,此时此刻,刚写完《停云》诗的渊明的心情应该与我相似吧!
7)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道丧士失己,出语辄不情。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渊明独清真,谈笑得此生。
——苏轼《和陶渊明饮酒》
浊醪有妙理,庶用慰沉浮。
——杜甫《晦日寻崔戢李封》
西晋,东晋;北宋,南宋。
都是被少数民族攻破,被迫南下偏安一隅。
同样的遭遇,同样的统治阶级。
南朝那些士人他们醉心于「清谈」,南宋士人醉心于名利,苟且偷安,他们并不懂得酒中的真道理。
而我辛稼轩知道,酒是用来消愁的。是用来「慰沉浮」的,而我也知道「举杯消愁愁更愁」。只有无奈罢了,只有自嘲罢了,虽九死吾犹未悔。
8) 回首叫、云飞风起。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大风歌》
汉高祖刘邦「大汉盛世」的开创者,大风起兮云飞扬。安邦定国,豪气冲天。
南宋的统治者若能强硬一点,王师中原,也不是没希望?为何满足于偏安在这弹丸之地呢?
我愿成为帝王的「猛士」,西北望,射天狼。
9)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张融善草书,常自美其能。
帝曰:「卿书殊有骨力,但恨(遗憾)无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法。」
答曰:「非恨臣无二王法,亦恨二王无臣法。」
……
常叹曰:「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见我。」
——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引《南史·张融传》
化用古人成句,情意不同。张融因为书法,自己则为复国杀敌。
「狂」字,近人况周颐解释道:
狂者,所谓一肚皮不合时宜,发见于外者也。
——《蕙风词话》
辛稼轩的「不合时宜」就在:统治阶级没有强硬北上的决心;朝廷主和派人多势众,主战派势弱声小,小人排挤。
达官贵人,声色犬马,歌靡靡之音;
只有我辛弃疾,独怆然而涕下,歌千古雄词。
10) 知我者,二三子。
二三子(6次):孔子称其学生或者别人(年长或爵高的人)称孔子学生之词。
——《论语译注·论语词典·二画·二三子》第213页.
如《述而篇第七》第72-73页: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你们这些学生以为我(讲学时)有所隐瞒吗?
稼轩此处化用成句,无他意。转而称呼与自己相交的朋友知己。
罢了,罢了,知我者,二三子。
此二句与序文「思亲友」、开篇「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相呼应。再次强调自己知音稀少,那种悲凉伟大的孤独感油然而深。为什么自己空有报国雄心,现实时代却层层阻挠?
这正是他一生的写照:伟大的孤独感。
「知我者,二三子」!刚好与《青玉案》最后一句契合,异曲同工:知音少,弦断有谁知?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要找的人就在灯火将尽,灯火零星的黑暗处。
这位在罗绮如云的热闹场地之外孑然独处的孤孤单单的美人,其实就是作者这一类正直高洁之士的最好写照。……辛弃疾归宋之后,一直不得志,又逢张浚北伐失败,朝野无人再敢言战,他的抗战主张不被采纳,正为政治上缺少知音而苦闷。
——《辛弃疾词》刘扬忠(评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11月第30页
2.编年
本词邓广铭先生定为嘉泰元年(1201)所作,即辛弃疾62岁时,家居江西上饶铅山县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