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宋朝。
这一切,距离周世宗柴荣去世不过半年光景。而事前,谁也没想到,赵匡胤敢在这个时刻夺权。
五代是武人最辉煌的时代,国家政权飞速更替。
907年,朱温灭大唐建立后梁。16年后,李存勖灭之,后唐建立。13年后,石敬瑭引契丹兵灭了后唐,后晋立国。11年后,后晋被契丹灭亡,刘知远建立后汉。而4年后,又有郭威篡汉,建立后周。
正是: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
公元959年7月,接替郭威即位仅五年的后周世宗柴荣病重,而此时太子柴宗训年仅7岁。为了重演武人造反的篇章,周世宗临死前做了两件事:
其一,解除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的兵权,并让他留驻在澶渊,远离京师。其二,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亲军—这一帝国最强大的禁军。
周世宗为什么要解除张永德兵权?导火线是一句谶语。
公元959年,周世宗御驾亲征,北伐辽朝。大军四月出师,抵达宁州后,刺史王洪随即投降。之后到达益津关,契丹守将终廷晖也开门投降。再到瓦桥关,守将姚内斌及鄚州刺史刘楚信相继投降。五月,瀛州刺史高彦晖归顺。
就这样,仅仅四十二天,北伐军便兵不血刃地收复了三关三州一十七县,天下震动。正打算乘胜追击,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时,柴荣却突然生了重病。无奈之下,大军只得班师回朝。
在返回的途中,周世宗偶然得到一块二三尺长的木板,上面写着三个字:点检做。看到这句类似谶纬的文字后,周世宗防范之心大起。这不怪柴荣小题大做,历史上如陈胜吴广一般利用天文谶纬造反的先例数不胜数。
此时,张永德正担任殿前都点检,掌控着强大的禁军。他是太祖郭威的女婿,地位尊贵有名望;同时又在高平之战以及随后的战争中表现突出,立有大功,可谓是位高权重、身家显赫。此外,张永德本身就精通天文星占,更是在战争中使用过占卜之术。
这一切,都不得不让周世宗对张永德起了猜忌之心。因此,病重的周世宗一纸令下,免除了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之职,并让他驻守在澶渊,远离政治中心。
随后,赵匡胤被提拔为殿前都点检。周世宗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赵匡胤能力很强,但资历却不够。
周世宗刚即位时,北汉联合契丹发动高平之战,企图一举消灭后周。这一战,李重进带领的侍卫司亲军一触即溃,幸好赵匡胤大放异彩,与张永德一道率领殿前司兵马死战,终于转败为胜,大破北汉联军。其后,在征讨南唐的过程中,他也屡立战功。
所以,赵匡胤军事能力毋庸置疑。但他缺点也很明显,便是资历声望都不足。
从954年高平之战到周世宗驾崩,仅五年的时间里,赵匡胤便从一个中下层的武将一跃成为帝国最有权力的将领。即使是在乱世,这升迁速度也非常惊人了。
这其中有赵匡胤自身能力原因,但外部偶然因素占比也很大。相对于李重进、张永德这样的武将,快速崛起的赵匡胤论军功论名望都是不足的。
能力很强,保证了后周的军事水平。同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的妻子和符皇后是亲姐妹,彼此有亲戚关系,这进一步增加了赵匡胤对皇室的忠心。但赵匡胤因为资历声望不够,使得他不像张永德,能对政权产生足够的威胁。
后周时代,军队以中央禁军为最强,而禁军又分为两部分,一为侍卫亲军司,一为殿前司。
这两司中,殿前军更强悍,而侍卫司战力相对较弱。其中,侍卫司的统帅为李重进,他是郭威的外甥,与柴荣是姑表亲。殿前司的统帅本为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也是柴荣的妹夫。
其后,周世宗以赵匡胤替换张永德,于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变成了李重进与赵匡胤两个人。
李重进资格老,名望高,但其执掌的侍卫司战力不足。赵匡胤是政治新星,执掌着最强大的军队,但名望资历均不足。因此,双方形成一种权力制衡,任何一方对政权都没有足够的实力去颠覆后周政权。
这是周世宗的苦心安排。
然而,一切很快成了泡影。
在周世宗去世后的第二十八天,侍卫司将领袁彦便被外调为陕州节度使。第三十天,侍卫司统帅李重进也外调为淮南节度使。眨眼之间,赵匡胤在军中的两名最大政敌便被排挤出政治中心。
与此同时,赵匡胤的心腹高怀德、张令铎等人相继进入侍卫司,侍卫司原副统帅韩通事实上已被架空。这种情况下,包括殿前司、侍卫亲军司在内的中央禁军全都归于赵氏集团的控制了。
于是,武人夺取的套路再一次上演,陈桥兵变已在所难免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