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9日 星期日 阴
昨天看了一位简友的一篇电影《师父》观后感,探讨信仰的文章,写得非常好!我非常赞同他的探讨。做为一个曾经拜师学拳,也收过徒的功夫爱好者,说一说自己对“师父”二字的认知与感受。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什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话,那时候电影《少林寺》的全国热映,以及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等等武打片的热播,习武之风盛行。那时候好想学武,当地无人教啊!对师父的理解也就停留在纸面上了。
上了大学,学校有武术协会,常年招收学员的,有教传统武术的,有教拳击、散打的。当时选择了学拳击、散打,功夫嘛,不真打还叫啥功夫?
教拳的也就是高年级的学长,武术专业的体育老师也常来指导。学拳的都是武侠迷和好斗分子,武侠小说里对师父的崇敬已有大致的概念,就照小说里称呼教练为师父、教头。当深入学习后才知道一声师父不是这么好叫的。教徒弟是要流血流泪的。
师父每天下午4:30放学后会第一个在训练场等待学员的到来并已经自己出拳踢腿了(当时称,打广告)。教学员练到6:00下课,再集中重点陪养对象加练一节课。对抗性的竞技游戏,传授技艺是少不了拳脚相向的,师父虽然拳法高超,却也会吃徒弟们的拳头,有时候师父还特意让你打到他。
师父常常教导我们,只有平时多练,多挨打,比赛时才能少挨打或打不倒。我做为重点培养对象,三个师父(吴师父、姚师傅、陈师父)轮流陪我练习,可没少吃我的拳头,有时被打得流鼻血。当我在比赛中被击倒落败的时候,师父只对我说了一句话:”没事的,下次打倒他“。我看到了师父眼中的泪花。这一刻,他更像是一位父亲。师徒两人在落败时依然抱有共同的目标:下次打倒对手,为荣誉而战。
到了我当教练的时候,也是如此光景和付出,我个性比较强,徒弟们多叫我老大,也有叫教头的,好像叫师父的比较少。
毕业后都各奔东西了,可师徒关系还在,时有联系。前几年,陈师父升任副院长后把一群得意门徒从县城调动到省城,成了他工作上的得力干将。前几年春节回家过年,在省城吃饭时还来了次偶遇,吴师父和一班徒弟们已用过餐了,看见我,立马骂我不找他。师父到我旁边坐下,6位徒弟围着我两站着。我叫他们也坐下,师父说:“不用,他们在我们面前就应该站着听话。”,徒弟们都笑着说是的,脸上的表情没有敷衍的痕迹。我私下里问了一个徒弟,他说在陈院长关心(微笑)下,他们才来得了省城。
我笑着问师父:“您这里招我这种人吗?”。
师父严肃的说:“你改行了我早就听说啦。来,你来干行政管理可以的。”说完大家都叫好!
这就是我的陈师父,这些年,学校武术协会在他的关心下,传承和开展各项活动。陈师父还说,只要他还有能力,武协这个牌子就要发样光大。令人敬佩啊!武林中人的豪迈怎么的就体现在一个专业技术领导身上了?也许,这就是武行的传道吧。
昨晚,我让女儿和我一起看了电影《师父》,这部电影的打斗场景用的多是刀子,可血血淋淋的场面不多,比武中使用了护具,比较符合现时代的武术竞技与观赏。毕竟现在习武已不是用来杀伤了。电影用艺术手法展现了徒弟对师父的敬和师父对徒弟的爱。給我感触最大的不是武打场面,而是两个感触点。
一个是郑山傲师父与徒弟比武(拍电影)时被徒弟算计,身体被压制时,导演交代了一个镜头——郑师父虽然被压制,但他的右掌已抓推住徒弟的下颌、面部,手指成双龙戏珠之势,蓄势待发而不发,毕竟是自己的爱徒和平时的面子和饭票。而从徒弟的眼神,可以知道他的内心是明白的。
另一个是陈识师父知道徒弟要被算计而赶去求对家放徒弟一马。徒弟被害,选择放弃武馆复仇。
这都体现了师父对徒弟的爱,虽然有着各种目地、利益以及武行特有的虚荣。但在以身体健康,以生命危险为代价的武林争斗世界里,那就是两个字:大爱。
现在是和平年代,法制社会,还需要武功修炼和武道传承吗?要,非常需要,武侠、功夫片有这么多的人喜欢看,不正是因为有一种众人心灵追求的精神存在吗?敬畏,才会有神灵。看完电影,女儿模仿了电影里的拜师礼,叫我为师父了。我是武者,我传承……
2018年12月9日夜
网友评论
做别人的师父,是考验信仰的,为满足虚荣,不如不教。这是我看了徐皓峰的书和电影后对“师父”这称呼的敬畏。以前我不懂这些。徐皓峰的东西,我认为是“真东西”,好。
谢谢您认真读我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