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的越少,生活越幸福
这是一条古老且未被所有人认清的真理
第一次听到“断舍离”这个词的时候
是在2014年
当初不解的是
处理掉一些东西和闲置的物品
真的可以如此舒畅
体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吗?
回去之后
便开始了“断舍离”式的整理,扔东西
可好景不长
没多久又恢复原状,如此反复
我之后的解读是
自己经历了流于表面,注重形式的断舍离
但心中清楚我并未改变
开始认识到一个事实:断舍离不等于扔东西
后来听一个朋友分享
人不是单独的个体,是身体与灵魂的组合
灵魂是真正的我
身体是我的载体
逐渐断舍离身体对物质的依赖,减少身体的欲望。
从而有机会亲近真我,听从灵魂的声音,
做自己的主人。
获得更多精神上物质所给不了的幸福感。
如果一个人不是为了灵魂而生,而是为了身体而生,那么就有好比一只鸟,它在迁徒的时候,只用它孱弱的脚爪行走,而不是用自己的翅膀飞翔。
——托尔斯泰
继而
生活方式的转变,显得比较自然,
工作生活中,
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想要的,
我如何善选
我原以为,断舍离是减少、失去一些东西,
但并不是这样!
我得到的,远比这些多的多。
时间多了
时间更多安排给自己做想做的事。一些投资回报率高的事情。比如:工作外的学习、读书、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增广见闻等。
清净心多了
圣人云:“人心好静,而欲牵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识别欲望,有意识的加以管理。寻找内在的需求,并为之服务,能有效的培养清净心。
精力多了
身体其实不容易疲惫,而是精神消耗的疲惫。
静了之后,消耗的比较少,
也比之前有精力,整个人的状态会提升。
... ...
刚开始,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难免不知从何开始
根据自己的经验,
总结出一些体会,来和大家分享,在断舍离过程中,
哪些“物品”可以优先考虑:
1
旧物
这是非常多的一类,久置且长时间不使用的物品,它暂居我们的空间,落满灰尘。比如:很久没穿的衣服、发黄的枕头、过期的台历、不和谐的摆设等等。先打造一个整洁舒适的环境,借静养心。
2
书刊、报纸等
各种杂志、书籍留在家中,时间长了,变成摆设。我们本是借助书本增长见识,却不想被众多的书籍淹没,找不到方向,也学不完。我的经验是:部分书籍可以送给需要的朋友,或找到电子版,放在读书器中,方便携带,节省空间。纸质书籍可以留一些《经典》,此类书籍是上品,犹如书海中的灯塔,为我们指引方向。
3
动物制品
在大多数人看来,动物制品更显昂贵与身份。但我开始意识到,洁净的气场需要营造。动物制品背后是一场场杀戮,充满怨恨。我需要更加和谐的气息在我的家中。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这不是一句广告词,我需要这么做。
4
可去可不去的应酬
不媚俗,不攀缘。以前会认为这是一些必要交际,为了职场、生意上顺畅。可之后我明白,先尊重自己,才会赢得他人尊重。
5
无聊的时间
减少打游戏,看电视,刷屏等漫无目的所消耗的时间。这类时间看似不多。但就像嗑瓜子一样,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最后,少就是多,源本生活,原本就可以简单。
关于作者:
一个吃纯素,努力把理想变成现实的85后,
一个有点固执,喜欢真实,热爱生活的青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