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商鞅变法

作者: 西安吴墨 | 来源:发表于2017-11-14 10:38 被阅读162次

    商鞅之所以能让后世不忘,可能还是缘于他曾经做过颇不平凡的事所致。他的不平凡主要是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与他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的《商君书》。

    百度百科如是介绍商鞅(笔者略删节):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他是秦国一统天下的头号大功臣,秦惠王却把他撕成了碎片。

    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他向尸佼学习杂家学说,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又对魏惠王说:“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于是皆不采纳。公叔痤转而让商鞅赶紧离开魏国,商鞅明白魏惠王不采纳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会采纳杀他之言,所以并没有立即离开魏国。

    从百度词条解释可知,商鞅出身于“卫国国君的后裔”,系正儿八经的帝王血脉,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可见商鞅是个有才之士。门第加才干促成了他一生先红后黑起伏跌宕的一生,也造就了流于后人评说不尽的事业。

    他的最主要业绩当说是“商鞅变法”。

    “变法”为两次。第一次主要内容是: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现代解释错误,应该解释为鼓励商)、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第二次变法主要内容有: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推行县制、初为赋、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执行分户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等改革方略。

    百度百科解释商鞅变法本质为:

    商鞅变法:国家要想强盛,必须让百姓始终保持贫困

    在中国的“伟大改革家”序列里,商鞅及与他同时代的李悝、吴起等人,是祖师级的人物,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伟大人物。但实际上,其人不过是一个冷血的“国家主义”打手,是一个中国历史长河中从未消失过的恐怖幽灵。商鞅的变法理念有三:1、铲除“仁义和平善良孝悌”,国家才会强盛;2、人人互相监视互相告密,国家才会强盛;3、必须“弱民”、“愚民”,国家才能强盛。这三条,无论是放在今天,还是放在2000年前,都是历史的反动。

    据《史记•商君列传》,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三:1、按军功受爵;2、强制百姓互相告密,有“奸”不告者腰斩;3、百姓只许务农,从事其他职业者,以及懒惰而致贫困者,全家没收为奴。这三大内容,正对应着商鞅的上述三大变法理念。

    具体说来,1、商鞅认为,“国贫而务战,毒输于敌,无六虱,必强。国富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商君书•靳令》),无论国家有钱还是没钱,都必须时刻处于战争状态,如此才能强盛,才会不被“六虱”侵害。“六虱”是什么呢?是“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和平”。2、为什么必须人人告密国家才会强盛?《商君书•开塞》里有解释:让老百姓只敢做国家让他们做的事,国家才会大治。3、《史记》里说,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似乎效果很好,但实际情况是:老百姓所受的盘剥比重非常之大,始终在生存线上下挣扎,因为商鞅认为:“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按商鞅的逻辑:百姓贫穷,就会有求富的动力;富有之后,就会“淫”(商鞅所谓的“淫”,指的是求智欲);“淫”了之后,国家就会有“虱”,就不能强盛。所以,国家必须想办法在百姓富裕后“合理”拿走他们的财富,让他们再度陷入贫穷。如此,才会重新激发百姓的求富动力,他们为生存疲于奔命,没有精力求智,国家也不再有“虱”了。这种让国家富有而让老百姓保持贫穷的治国方法,可以使国家双倍强盛。(原文见《商君书•弱民》)

    商鞅的结局也颇惨。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

    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发动邑兵攻打郑县(今陕西省华县)。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结果商鞅失败战亡。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秦惠文君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家。商鞅虽然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

    后人如何看待和评价商鞅,几千年来众说纷纭有褒有贬,百度词条中专设一节把历代知名著名人物的评论一一列举,因篇幅较长就不贴于此,有意者随便一搜即可。

    愚以为,在今天说来商鞅有学识有才干,当是一个专业政治家,其出身、抱负和志向使他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为朝廷为皇帝佬呕心沥血禅精竭虑发起一场旨在强国弱民的“变法”和他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的《商君书》,可谓是治国驭民的重大谋略和方针,对当时的国家(实际是朝廷)起到了不同凡响和重大作用,当说功不可没。他的思想和主张于当时的朝廷而言百利而无一害,而于整个国家和民族、对普天下民众,尤其是从长远利益看非但不是好事而且是坏事。因为一味强国而贫民弱民,长此以往这个国家发展还有什么动力和后劲?天下百姓谁还愿意为国家出力?战时有谁愿意为国家效力和卖命?说到家,从国家根本上讲商鞅的变法和学说就是误国和害国,哪个帝王采用他这一套注定或迟或早得完蛋。古代不少帝王信奉商鞅这一套,并把《商君书》视为至宝并以此治国,其结果呢?没有一个王朝不覆灭的。百度词条说的没错:“商鞅的变法理念有三:1、铲除‘仁义和平善良孝悌’,国家才会强盛;2、人人互相监视互相告密,国家才会强盛;3、必须‘弱民’、‘愚民’,国家才能强盛。这三条,无论是放在今天,还是放在2000年前,都是历史的反动。”商鞅这一套当说是毒素站主要部分。历史证明,这种主旨邪恶反人性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东西势必被唾弃被淘汰。

    看待一个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君有君的看法,民有民的看法,身份和立场不同,观点和评价各异,历代如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观点和评价,对商鞅亦然。历史上对商鞅的评价褒贬不一,有道是:“千秋功罪,后人评说。”我辈的后人还会评说商鞅的功过是非。

    2017.11.14.10:45.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David1756:我说一下自己的观点:1、我不赞成作者的观点;2、您在陈述自己观点的时候没有设身处地的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考虑:a、商鞅变法的时代尚处于半农奴时期,民无自由和权利可言,军公可以封爵已经是一种巨大进步;b、史记: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那个时代的人总是能更明确的感受当时的民心,您为何不采信?c、孔子: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与商鞅变法的思维是不是有相通之处?3、借用商君书的法令条文过于生硬。a、历史上的汉谟拉比法典的规定更加严苛,圣经的规定也更不通人情,这是否是人类社会法律发展的一种必须;b、任何时代的法律都有严苛的规定和执行的变通,生搬硬套的法令根本无法执行。发掘的秦简对当时社会的判决与您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差异很大,建议您查阅相关资料;c、与商君的富国强军治国之才相比,我觉得自己分外渺小,抱着学习探究和结合现今社会现实的目的提高自己阅历而已。本人所知有限,评论有不对之处还请指正。
      • 一隻一隻:首先我说一下我赞同您的观点。但我觉得我们得纵横对比着,而不能只站在现在的角度看商鞅。当时这一套措施不论从治秦地强民,还是抟全国之力都是见效最快的。商鞅毕竟不是神人,只能囿于当时社会视界。这也是所有统治阶级喜欢的,愚民、集权、精兵、壹言。包括现在的关闭vpn,遏制言论。这是历史潮流,而非商鞅一人之过。没有商鞅,也会有张鞅李鞅。
        西安吴墨:谢谢关注。所言是也。说到商鞅个人,他效忠统治者,为其“强国弱民”推泼助澜,立下了汗马功劳。没有当时的专制社会制度,没有那样的土壤和环境,商鞅未必能成事。反之,没有商鞅,也会有张鞅李鞅。
      • 西安吴墨:微信好友评论此文:@吴墨 正是商鞅的这套治国术导致秦以后中国一直轮替着短命王朝,中国每个王朝后期都受尽周边弱小民族欺凌。最搞笑的是几乎百倍于满族人口的明朝,却被满族人给征服了,这真是拜商鞅所赐。

      本文标题:如何看待商鞅变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tux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