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分的清消费与投资? 你是否也把一次出游看成了长见识?
1
出一趟远门,见识了更好的风景,遇到更好的人,灵魂得到了净化。
买了一个个奢侈品包包,感觉品味得到了巨大提升,投资好值得!
买了一堆书,仿佛买到了无上的知识与营养。
……
——这些我们往往把它们叫做投资。这是多么大的误会,明明是消费,却给它披上投资的外衣。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朋友圈特别流行投资自己。仿佛,吃好的,穿好的,玩的好,用的好,这些都被称为对自己的投资。
所谓投资是有产出的,花出去的钱能增值再赚回来,叫投资。当然投资也可能失败。而购买旅游产品,美衣华服,奢侈品,这些不能再次转化升值的东西,通通是消费行为。是为了愉悦,为了满足对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而进行的消费。
书籍的购买本身也是消费行为。除非你确定看了,深度思考之后,有产出,否则就是个消费行为。曾经有某位作家曾经说过类似的的话,他不在乎别人是否看了他的书,他只在乎你是否买,有人买,他就成功了。
商家为了让顾客更轻松无负担的掏钱,把一项消费行为解释成投资,这样你再买超出购买能力的贵价护肤品,奢侈品包包时就会看成是对自己的投资,更舍得花钱。
2
我一度很怀疑旅游对于人生的意义太过于夸大了。
像徐霞客那样的智者,通过旅游,考察地理风土人情,变成志趣爱好,普通人真的达不到。而像余秋雨这样的文学大家,通过旅游 写出《文化苦旅》,我们一样望尘莫及。
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高喊着通过旅游净化了心灵,得到了心灵的超脱呢?好不容易出趟远门,怎么也要有点感想嘛!
其实,大多数人的旅游就是为了放松,为了好玩享受美景,真提不到灵魂的高度。相对于旅游长见识这种说法,远远比不上看纪录片所了解到的东西多。
人们所行所到之处,更像是为了验证自己的某些想法,肯定自己的某种信仰。
所以,你出发前的状态决定了你会看到什么。如果你对佛理研究很深,那西藏之行,你会更容易得到心灵的净化与禅机的了悟。而一位猎奇的普通人,大概就只看得到羊肉与美酒,还有高原红。
因此,不是你到的某个地方净化了你,而是你把自己放到了净化的境地。
旅游同样是一种消费行为,只要爽了,玩的好,就没白跑。
3
消费要适度,投资需谨慎。
任何外在的东西都无法遮掩内心恐慌与贫乏。一个的地位,品味与成绩,不是外物所展示而衡量的。地位就是你所处的位置,是社会对一个人能力的肯定。品味就在你的言语行止之间。
一枚不粘杯的口红,一款奢侈品包包,证明的是你的购买力,而不是品味。消费不会让一个人成为贵族,创造投资才会。
多年以前,听一位装修界的朋友讲生意经。他给一位某单位的小头头装修房子,没要钱。他称其为投资,指望通过那个小头头拉到更多的单子。当时他还自鸣得意,说一般人下不了这样的本。
我却隐隐的觉得不对。你给人装修房子收钱是生意人的本分,不收那是你想送人情,至于人家是否回报你,那是人家的事。这世上就有人你敢送,他就敢拿,毫不脸红。如果指望送人东西再回本,动机这么明显,一旦回不了,其不是要吐血?
友谊的归意义,生意的归生意,才是清醒的人。把消费说成了投资,动机先就不对了。
就如同现在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投资,其实也是一种消费。指望回本的父母,大概会失望。想一想父母养育我们长大,我们又回报了多少呢?
对于教育,有能力就多投点钱,贵族学校,国外游学全部上,反正消费的起。如果把家底掏干供应孩子,最后还是会失望。生活水准不保,孩子也一定成才,这个消费就成不切实际的高消费了。
凡事量力而行,就可。
一个家庭的财力要主要放在家庭的经营上,消费性项目占比要低,不能入不敷出。
4
分清消费与投资,不要让自己跳坑里,还等着数钱。
送人情,请客喝酒,通通是消费,交朋友的时候就好好讲友谊,不要想多了。
我们的行为有两套行为模式,一个是社会性系统,一个是经济系统。一个律师开启社会性系统可能做公益,免费帮人打官司,开启经济系统却分毫不让。这叫拎的清。
消费让我们更好的活着,投资让我们有能力活着。
不要随便消费友谊,因为怕透支。也不要把友谊当成投资,因为动机错了。
网友评论
不要随便消费友谊,因为怕透支。也不要把友谊当成投资,因为动机错了。
好精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