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悟《黄帝内经》——全“德”是养生之本

作者: 知一书斋 | 来源:发表于2017-08-17 06:30 被阅读78次

全“德”是养生之本。要理解这个问题,就得深刻地理解“德”的内涵。

我们先来看看“德”字的本义,其本意就是:看清道路的方向,没有困惑迷误,一心一意沿着大道坦然直行。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已经把它延伸到人的思想境界因善行而升华上面来了。

接下来我们再来理解“德”的哲学涵义,其哲学涵意我们可以借助《道德经》来理解,《道德经》里有44处说到“德”,它的哲学涵义主要是:首先,“德”是“道”的显现形式。认为,“道”产生了万物,“德”就是规范维护其发展,“万物遵道而贵德”,万物无不是遵循道的法则而崇尚德的表现。因此,可以说德是道的显现。其次,“德”表达了无为思想。《道德经》认为:高德的人不会张扬自己的德,这是因为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德;低德的很会表现德,实际上是没有德的。高德者处事顺应自然不强加自己的意志,低德者表面说顺应自然却为了自己的意愿而为之。第三,强调修德。《道德经》认为,只有初生的婴儿,他所体现的德最多,如果能修炼到复归婴儿的状态,那么德就不会离开了。

从养生的角度,《黄帝内经》多处说到“德”,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涵义:

第一,也是强调是“道”的体现。如《黄帝内经》开篇就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因为上古的人,他们认识“道”,他们能够遵循“道”的运行法则进行养生,因而,能长寿百岁而动作不衰,这些都是“遵道而行”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德全而不危”的效果上,因此,“德”的表现也是完全领会和掌握“道”的结果。这样的论述,在《黄帝内经》里还有很多,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素问汤液醪醴论篇》说:“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这里所说的“道德”不是品德意义上的道德,都是哲学意义上的道德。

第二,对天来说,“德”是气的一种表现形态。自然的气候变化有:德、化、政、令、灾、变几种形式,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说:“东方生风,风生木,其德敷和,其化生荣,其政舒启,其令风,其变振发,其灾散落……”。也就是说“东方、风、木”这一类事物的“德”是敷和的,也可以理解敷和的德是“东方、风、木”的本性,那么,政是特性,令是表性,变是异动性,灾是劣性。如果事物都保持它自己的本性——德,那就是最祥和的,人如果都是生活在这种祥和的五气中,一般是不会生病的,但是,五气总是在不停的变化着,如果它的变化太过或不及,就是人生病的外在因素。

第三,对于人而言,“德”是人内质在外的显现。如《灵枢.本神》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古人认为,德是天的气在人的体现。比如,眼睛是心的开窍,如果人能够保持心德,那么,气就会和于目。人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要使自己五脏都处于“德”(肝德:柔和舒展、心德光明显著、脾德充实丰满、肺德清洁爽朗、肾德清静安谧)的状态,人体就会处于一种非常健康的状态。反之,如果脾气暴躁怒气冲冲就有悖于肝德,心胸狭窄斤斤计较就有悖于心德,类似等等。

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对养生而言,如果人们能时常守住五脏六腑的“德”,就会延缓衰老,如果出现了亚健康状态现象,也有逆转的可能而恢复健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品悟《黄帝内经》——全“德”是养生之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vfg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