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无戒学堂第五期成长励志散文
《皮囊》:一本“看见”自己的书

《皮囊》:一本“看见”自己的书

作者: 大麦07 | 来源:发表于2019-07-29 00:01 被阅读10次
图片来源于网络

蔡崇达的《皮囊》,是本月我读的第二本书,没有读之前,身边的朋友给我安利了好多遍,说是非常非常好。

读书对我来说,最大的惊喜就是别人推荐的书,我终于能够认真的看了下去。

原来我是一本书也读不完的人,好不容易碰到一本喜欢的书,认认真真的看了半天,第二天接着阅读,发现竟没有一点之前的心境和吸引力。

就这样,读了许多半途而废的书。

让我养成阅读的习惯,是源于电子版的阅读软件,每一本书的页码都标识在右下 角,看了几页,离看完还要多长时间,一目了然,心里也会有了估摸。

起初我会找些简短有趣的书籍拿来看,一本接一本,堆积起来的电子书数量,让我产生了莫名的成就感。

倘若是读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书,更是一大幸事,阅读就不在是一件困难的事。

不知不觉中,看过的书也几十书了,我可以接纳多元素,各种各样的书籍,也可以抱着一本纸质书意犹未尽的读完全本。

月中旬,有了买书的打算,想起了朋友的推荐,觉得《皮囊》一定要看一看。朋友还特别讲到作者父亲去世的章节,他保证我会哭的稀里哗啦,坐等我的消息。

没有令他失望,就如同我看杨绛《我们仨》一样,让我哽咽,难受极了,或许是我完全沉浸在故事中,深切感受到作者的情感里。

读的过程中,我有些怀疑《皮囊》只是作者笔下的故事,抱着这种态度,在百度搜索里特地查了一遍。

看了书的几个篇章,其实是蔡崇达一个人的回忆录,一本散文集。

每个故事都是那么的真切,像是我们身边的老朋友,许久不见,勾起小时候无数的美好回忆。可是随着成长的脚步,人与人,心与心产生的疏远和距离,再次相遇让人觉得无比尴尬,有些情感细思极恐,好像就是在说我们自己。

作者有一个残疾的父亲,它抓住了我的眼球,让我一点点的想去探究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因为心脏瓣膜的病情,住在了重症监护室,父亲因为左半边身体瘫痪,对命运的恶意顽强抵抗,带着身上的那股执拗,即便台风光顾,他仍然拖着残疾的身体在风雨中抗衡。

我被他父亲这种不认命的固执所打动,以至于我体内的每一个毛细血管下的血液,像是在沸腾马上跳出体外。有时候,人可以不服老,但病来了,不服不行,它真的交缠不清。

当生命的每一天都有羁绊时,不仅仅是病人在承受痛苦,心里在承受压力,更多的是家属她们的生活,精神上都在饱受折磨。作者将父亲残疾后,对母亲,对姐姐以及对他的生活,带来的改变,描写的非常细致。

让我突然想起前年,我爸做了一台心脏搭桥手术,这个期间的日子相当难熬。特别是我妈,晚上休息时,没有床位要躺在冰凉的地板就睡,每天惴惴不安,又要故作坚强,她知道她还要掌控接下来的局面。

这段时间是昏暗的,焦虑的,可怕的。

像作者的母亲一样,我妈担起来照顾父亲的责任,她担起来拜神祈福的祷告,她担起来一家之主的力量,撑起来整个家。

在疾病面前,我们就像软弱的绵羊一样任人宰割,可又是如此的心甘情愿,因为每个进入重症监护室的病人,都是在和上帝讨价还价,祈求多活一天是一天。

本是在看《皮囊》,慢慢的发现,都是在写身边的我们,总能在书中找到自己,找到我们与朋友相处的旁枝末节,突然间顿悟。

其中《阿小与阿小》,让我感触颇深。

作者笔下写的是两个发小,一个是邻居家的阿小,全家以打鱼为生,大哥在家打鱼,二哥在家打鱼,他是家中最小,却是最有梦想的人,他不继承家业,以扑鱼为生。

另外一个阿小,父母在香港做生意,他被安顿在乡下。看起来富贵的阿小,带着一身骄傲蛮横,趾高气昂,非常笃定的相信自己是个让人家倾慕的香港人。

渔民阿小认识了香港阿小,对于农村的孩子,上学是唯一改变命运的机会,但他跟着香港阿小学会了逃学,学着阿谀奉承,学会了打架调戏别人,总之他认为这是香港人的一种气度,只有跟着香港阿小,才是区别与别人的不同。也因此,渔民阿小变得堕落不堪,最终只能放弃学业,认命成为了渔民中的另外一员。

替渔民阿小觉得可惜,在成长的路上,遇到了“坏人”,刚刚长起的梦想,还来不及守护,让人连根拔起,狠狠地摔在地上。

香港阿小也并没有那么幸运,他如愿去了父母身边,他以为自此他就是香港人,梳起电视剧小少爷的发型,穿着电视剧小少爷的衣服,长着白静一副电视剧小少爷的脸,这一切都会成为永恒。

但人生如剧,无论上天给你安排什么样的剧本,你必须演完,演好。

阿小没到香港多久,父亲就得了鼻咽癌,放弃了家中生意,四处周转费用用来治病,他大哥卷钱跑了,他和母亲只能变卖房产。

养家糊口便成了他的责任。

两个阿小看似有着不同的生活,可他们都有一个诉求,渴望脱离自己现在的阶层,可生活就像陷入了淤泥之中,越挣扎越深,反而活的尽不如人意。

这突然让我想起了我的发小杨美。

在我心中,杨美的样子一直定格在她小学六年级。

她比我小一岁,但是特别喜欢和我们这些大龄的孩子一起玩。

农村里的女孩,小学毕业就辍学外出打工的人比较多,在加上初中离家很远,上学的路,那时候还都是土路和石板路,自然想求学的孩子,又少了一半。

我升初中那年,小学实行了免费的义务教育,学校里又开设了六年级的课程,杨美五年级毕业后,就有了辍学的打算。

因为她堂姐小学没毕业,就外出打工了,回来的时候,身材纤瘦,长发飘飘,牙齿漂白,一嘴的普通话,对于没有走出村里的孩子,让人羡慕不已。杨美有些心动了。

后来,考虑再三,既然六年不收学费她又上了一年,这一年,零零散散,她每几个月都有辍学的想法,或许这样上学的机会来的容易,总会让人像是吃了一顿免费午餐,不懂得珍惜。

我已经有些记不清了,她有没有读完六年级。

前年,我回老家办婚礼,和小时候的发小逐渐联系了起来,我被拉进了发小的群里。这几年来,我从初中就开始在外住校,每年寒假我们还能见上几面,但有时候她们春节不回来,后来我们全家搬到了外地,慢慢的大家也中断了。

在发小群里,杨美对我一脸的羡慕,觉得我在城市里按了家,不用像她一样,连外出打工的机会都没有,天天守着几亩地。

她说,特别后悔当初没有好好读书,她现在唯一做的就是好好培养自己的孩子,让她们脱离这种苦日子。谁要敢提出来辍学的事,她一定会打断他们的腿。

我想她能够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起码这一点,她走过的路,没有白走。虽然我现在的生活,也并没有过的有多好,却不曾想也成了别人羡慕的日子。

但让人遗憾的事,小时候的梦想,就像刚刚长起来的嫩芽,不好好保护它,或者没有一个靠谱的监护人督促它,没有自制力的孩子,不小心就会把它折断。

渔民的阿小是如此,杨美也是,而我比较幸运的是,我的父母是现在的杨美,他们不允许我辍学,他们知道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而恰巧,我也未曾想过放弃学习的事,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学罢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皮囊》:一本“看见”自己的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vmy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