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道德经》笔记连载忘忧社就爱看连载
【连载7】《道德经》笔记 第一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

【连载7】《道德经》笔记 第一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

作者: 卓晓华 | 来源:发表于2017-03-18 11:16 被阅读13次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

可以描述的道,不是恒常的道。语言可以有所描述,但语言不能完全说清。

天地开始于仿佛虚无的道;万物来自于这无中生有的道。

因此,保持意识的空无,以发现万物合一的玄妙;保持意识清醒,以区分万物的区别。

“有”与“无”这两者说法相反,却可以同时用来形容大道的玄妙,玄妙啊玄妙,大道就是一切奥妙之门。


评注: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一滴雨、一朵花、一粒尘、一刹那、一个角落,也是浑然一体的宇宙整体的一部分。

要体验这种妙不可言的整体性,需要我们放空原来的意识,超越旧我的认知边界,达到“无”的状态。

这就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这就是后人称为“无极”或者“太极”的境界。

这就是佛经中所说的“空”、“无色界”。

“有”:即保持我们原有的主观、意识,去分析、思考。

所谓“徼”,可读为“极、究”(王弼),也就是边界、区分、区别。

人们习惯简单的二元区分:对错、高低、是非、上下、爱恨……

这就是“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就是佛经中所说的“色”、“色界”。

只要是清醒状态,我们都生活在我们的感官、记忆、思考的限制之中。

我们从小受到的生活经历、社会文化的影响,我们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我们自己的身份、地位、行为方式、思考方式……

只要我们开始思考,就必须动用脑中原来的概念、思想,不可能回避原来的“成见”

人人都知道,保持客观、开放的心态,才能减少被主观干扰,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但往往只是嘴上说说而已。

科学研究也是一样。

科学研究的思考原则,强调保持客观、不带成见,但近代以来的科学研究的方法本身,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去发现其中的区别,然后再去归纳其中的联系、规律。

这还是“以观其徼”的方法。

老子认为:我们应该试试另一种方法,即保持意识空无,在更高意识维度去体验万物本源之“道”,它是唯一也是全部,是浑然一体的终极实在。

这是一种截然相反的认知方法。

佛陀也有类似说法:“要保持清静空灵的心,不可执着于色、声、香、味、触等等意识,否则就容易被我们旧有的意识所蒙蔽。”⑥

“无”代表着超越日常意识,进入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觉知中,进入与太一合而为一的境界之中,去体验更高维度的存在;“有”代表着日常意识,用我们人类特有的理性、逻辑去认知万物(包括我们的身体、心灵)。两者对我们都是有意义的。

【注解】

⑥《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分》:“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作者:熊川

文章持续更新,欢迎关注我的简书或者微信公众号:xiaohuazhuo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商业转载,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连载7】《道德经》笔记 第一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vnz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