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信仰

作者: 明壹也 | 来源:发表于2018-10-31 09:07 被阅读196次
    事实上,文学在历史上总归是附庸、工具,甚至是鸡肋。它总是在东倒西歪地,骑在墙上采取最拿手的观望姿态,在胜利者书写的历史上给自己以盛装莅临的自我欺骗。能骗多久,就骗多久。

    我熟识的一位朋友是这样评价文学的,起先看见这个段落是在他家里,他夫人递给我的报纸--某家小的文艺周报的评论员刊面上。其实也看不太清,毕竟纸墨下等,又粗糙又模糊,不过见刊登他的名字,充满好奇,才不得不专门戴了眼镜,仔细分辨个一二。他的那篇所谓的论文,让人看来,实在作呕。文章多处字句颠倒,语意错乱,字意不符且有多处强词夺理,最重要的是,他完全否定了文学的意义和人们对于文学的信仰。

    要谈起文学来,我一直有两个姿态是摆放在心中的,第一个是高傲,第二个是自卑。其实很好理解,高傲的原因就是得到一些小小的殊荣,觉得比别人胜过几筹,自鸣得意。自卑无外乎文坛似海,大师辈出,要论学识、经验、功力,我不如先人;论理解、开拓和文笔,我不如当今大家,和古今中外的贤达作家相比,又弗如远甚矣。

    但它俩始终没渗透到我心深处,很奇怪吧。我为什么对文学有热情?我为什么写了这些年,有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和一些殊荣,拉带着几十名学生后,还会重新去审视这两个字?我还有什么能出奇制胜的东西没施展?我还会坚持多久?假如我放弃了,之后呢?我都不知道,我也不想去想,也不敢去想。

    就在今年初春,我回忆了我能想到的,记忆中最前端的发生过的事。大概只能想到我十岁时的样子,那会儿的我挺不讨喜的,既没有刚从幼儿园毕业后的机灵劲儿,也不像上了初中后的活泼和英气。那大概是我最皮的时候,多动好斗、乱发脾气、惹是生非,你能想到的一个十岁男孩所有的顽劣都有发生在我身上。我自小的学习不甚理想,上课就没有专心的时候,作业倒是去写,不过是粗枝大叶的划拉几下,糊弄了事。

    不过,只有上语文课,我才能静下心来,听听老师究竟说了什么。四年级教我的语文老师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女大学生,她生的模样很俊,说话也好听。她的话总能往我耳朵里钻,作业也是一笔一划地写。她告诉过我,学语文最重要的是学习积累的能力。虽然直到现在这种能力,我也只学了个皮毛,但我确实信了她的话,信了她所讲的每篇文章及所传达的意念,也终究信了我自己。

    还大约记得那会儿学的两篇国外作家写的文章,《穷人》和《我的叔叔于勒》。所讲的故事是记不得了,只能知道个大概,有一对贫穷的夫妻,靠海而生,要通过打渔以糊口,有一天他们捡到个孩子,他们考虑要不要养这个孩子,如果养,那以后吃饭都是问题;如果不养,那孩子就会没命的。在现实与善心的激烈对决下,他们终于决定对抗一切艰难险阻,决心要收养这个孩子。而叔叔于勒的故事记得很模糊,只不过在前几天买了十余本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碰巧看见了这篇,读读才觉得有印象,这才恍惚想起来《我的叔叔于勒》竟然在我的脑子里住了那么多年,而且他还那么年轻。

    上五年级时,我假请病假、逃学旷课、不写作业、欺瞒师长,尤其在写语文作业时,完全就是糊弄。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姓杨,是个老太太,记得一次午饭后,她坐在讲桌后面,摘了眼镜,开始点这次做练习册错误比较多的学生。统共四个人,有我,我们站在她面前,低着头。她把两本练习册卷成卷,霹雳乓啷的砸在我们的头、肩膀和胳膊上,我们抖得厉害,也不敢看她。不过偷瞄她一眼,见她满脸通红,脑门青筋暴起,眼睛瞪得老大,来回得打着我们。

    “怎么写的!都什么东西,啊!讲没讲,就这样糊弄是吗?啊!我看你们胡写!胡写!长不长记性!”我们听着,挨着,还被拽到了校长室。校长慰问了杨老师后,和我们几个语重心长得交谈了会儿,我们去找杨老师道歉,但她瘫坐在沙发里,明显气短且呼吸乏力了,脸上红白相间,说话也断断续续的了。我们回班改正练习册,杨老师也随着我们回去,我还以为她还要打呢,可她坐在讲台后面说等着我们改正,她要批。

    我改好了,拿给她,她皱了皱眉,着实揪着我的心。一会儿眉眼如初,笑着跟我说“这就对了嘛,有什么难的,认真一点,怎么不会!”见她的样子,我很惊诧,前一秒还是暴雨倾盆,怎么这么快就风和日丽了?我那会儿还不是那么聪明的厉害,自然不解。也只有现在好为人师才懂得了,老师是暴怒于对你的恨铁不成钢,和善于你的一点点看得见的小努力、小进步。

    这个阶段的文言文学的多些,而且我喜好把古文翻译为现代文,当然还要把握一些看似毫不相干的字意,像《曾子杀猪》的一句“女还,顾反为女杀彘”的“顾”字,译作“回来”,句意为:你回去,等我回来给你杀猪吃。“特与婴儿戏耳”的“特”字,译作“只不过”,句意为:只不过是和孩子开的玩笑罢了。还有我特别喜爱的毛主席的一首诗词《七律·长征》,其一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是何等豪迈,说的是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不过起伏的微波细浪,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中不过一颗泥丸。

    当然了,六年的学业生涯也不过一颗泥丸,来阵风就吹走了,但没想到多年后的回想还能热泪盈眶。前年的小学同学聚餐,杨老师没去,听他们说,老师急发心脏病,在一个夜里走了。我去了卫生间,躲在便池的木板空间里,插上门,哭的泣不成声。我想再没一个老师能像她一样的对我好了,我悲泣“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老师和我那纯真六年的所有喜怒哀乐。

    上了初中,我更加悦心于毛主席的诗词,像《沁园春·雪》中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及“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看后是如此激昂澎湃,内心便生出了奋斗心、进取心。还有一首《沁园春·长沙》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又立马感到伟人的心胸是何等辽阔且无远弗届。那个时间,我是一心沉醉于文学的海洋中,压根是精神世界的文明使者,什么生活的柴米油盐和烦心困扰都与我无关,这种状态持续了六年,盖涵初中和高中,包括高考以前的分秒。

    在文院里,我进一步学习了关于文学的内在东西和较高级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我的第一堂课是个老太太给上的,听人说她是教文学理论的副教授,多少想想有点受宠若惊。她一上来在黑板上写了几个词,如下 : 热爱 功底 积累 经历 想象 严谨 刻苦 能力 批评及自我批评 悟性 灵感  我见了有些犹疑,但坚定了信心,觉得至少试一试。期间我读了大量的鲁迅先生的作品,像《且介亭杂文》《二心集》《华盖集》《而已集》《野草》《热风》《坟》《呐喊》《彷徨》和《朝花夕拾》都使了百分百的耐心和细致,但终有参不透的段落。

    这让我想到脑海里对鲁迅先生的印象,一位一身棉长袍,爱抽烟的,即使牙坏也要吃甜食的一字胡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及“中华民族的脊梁”。先生书里的人物是在我看了众多书籍后仍活在我脑子里的人,提起闰土,脑子里立马出现了一个图景 :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少年便是闰土。说起鲁迅先生小时候带着他的女工长妈妈,便记起她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礼节”的性格,尤觉可亲。

    还有“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老先生和有着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精神及严谨踏实的作风,且对中国人民有着诚挚友谊的藤野先生都是一见倾心,甚觉乐然。其实还有一个人早早的就来了,只不过他此刻正站在咸亨酒店的柜台前喝着酒,而且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有几个孩子围着他要吃茴香豆,他便一人一颗地发着,见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便慌忙罩住碟子,弯腰说“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然后摇头说“多乎哉?不多也”……

    同鲁迅先生一齐自小到大生在我脑子里的作家还有一位,是朱自清先生,先生的散文写的极佳,写人便写进了骨子里,好像他活脱站在了我的面前。绘景也棒,就像《春》里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洒脱自然,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还有一篇名文《匆匆》里的独白“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着实让我感到莫名哀伤。

    其实要说最熟悉的一篇就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是一篇写父子亲情的回忆性散文,其中关于父亲去买橘子的段落“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光是见到这样的文字都体会到了父亲的难,也理解了作者一次次的流下泪来。不光是父子之间的爱感人肺腑,母子,也可以说是所有的父母和儿女之间的爱也让人鼻头一酸,像台湾作家龙应台先生的散文《目送》般,“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要说起外国的文坛硬汉是海明威,那中国的文坛硬汉一定是史铁生。史铁生先生自腰疼病发作后,1972年开始坐上了轮椅,直到去世他在轮椅上生活了38年。期间他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死后更是把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单位,他的肝脏还捐赠给了一位病人,那位病人便延续了他的生命与精神。其实最早读先生的作品是一篇散文叫《合欢树》,其中有两句话“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开始并不理解,这悲伤的事情怎么会是享受?但后来我就明白了,只觉得“初读不知文中意,再读已是文中人了”。

    在毕业后找工作,自己独住在北京的地下室的时候,我每天差不多5点起来匆忙洗脸,对付一口吃的便去上班,挨到下班,还要去兼职一份晚班,有一段时间不忙我便会翻看起先生的《我与地坛》,我每每捧起先生的书都觉得振奋,不知为何,我觉得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牵引着我,熬过了最难过的五年。

    后来生活好了,吃的好,穿的好,每日珍馐美酒,环佩叮当,也看了不少写美食的文章、段落,但尤觉有这样一段话是那么的入眼入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这是京派作家汪曾祺老先生名篇《端午的鸭蛋》中的片段,看见这绘述好像鸭蛋已经剥开了壳,等着我去吃呢。我便忙不迭的给在高邮的朋友去电,望他何时北上给我捎来一些鸭蛋。

    有一段时间,我醉心于诗歌的创作,但古体诗与现代诗都未觉掌握,只一味追求押韵而漫心填充,终觉不是这块料。尤其见了这几句“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那时我们有梦, 关于文学, 关于爱情, 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 杯子碰到一起, 都是梦破碎的声音”,就觉得这些写诗老头们太可爱了,有花好月圆有离合悲欢,总归是一出戏。

    要说我最喜爱的三首诗当属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舒婷的《致橡树》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其中《我爱这土地》的结尾一段,每次看都热泪盈眶,“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还有《致橡树》中“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看得出老一辈的文学大家都深沉的热爱着自己的土地,自己的国家。当然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里“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描写得如梦似幻,让人神往。

    我一直相信中国有神仙,就是中华民族千古以来的文人墨客和知识学者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竟在灯火阑珊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稼轩居士辛弃疾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的南唐后主李煜也是。

    言愁的词人,我敬佩两位,一位是李清照,一位是柳永。李清照是千古第一才女,书香门第,天赋极高,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一生却是随着宋王朝的命运沉浮摇摆。她的词作都是满篇愁绪,有悲叹自己凄苦的命运的,有控诉社会百态的。像《武陵春》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通过一个载字,把心中的愁具象化,使它有了重量,但小舟都载不动,可见愁绪是多么的厚重。还有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柳永的词我极为欣赏,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还有最有名的《雨霖铃》后几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读罢只能一阵唏嘘,感叹“此词只得天上有,人生哪得几回闻”。

    说起诗词绕不开一个人,那就是李白。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词多饮酒、游玩所作,充满了浪漫主义风格。喝美了便诗意泉涌,杜甫诗中写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四年级时,我便学了他的名篇《将近酒》,这么多年还是烂熟于心“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每次读来便决定要去喝点儿才行。还有一句比较励志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更是看出了这个醉老头儿的远大胸襟和万丈豪情。我最喜爱却又读不太懂的诗是《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看后什么也说不出,只觉得李白就是个神。

    也不能总是好事啊,总有国破家亡、人民疾苦时啊,那怎么少的了我们“诗圣”杜甫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不用深入去剖析,只一眼见这些字便入眼惊心,杜甫这一生潦倒失意,跟随着安史之乱后唐帝国的命运跌宕起伏,他关心百姓疾苦,一杆笔宁写苍生不写权贵,尤觉可亲可敬。

    到了晚唐时期,有着“小李杜”之称的李商隐和杜牧便是我深读的大家了,因为他们生于晚唐时期,国家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饱受摧残,他们的诗作多是追古痛今,有暗讽朝政的,有推测古代事件的,有遥望开元辉煌抒发哀思的,意韵十足,非常值得研究。像杜牧的《过清华宫》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觉得不好理解,单从这联看应该是批判杨贵妃的声色犬马和唐玄宗的娇纵妄为,而从全篇看应是说人家安禄山已经要起兵造反,而深宫之中还在沉迷酒色,滥情妖妃。

    而李商隐的诗看起来批判意味不强,只是读来一阵哀伤,像名篇《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前两句说的挺好,说觉得傍晚心情不好,驾着车登上古原,看看风景呗。可后两句是这夕阳无限美好啊,只不过是接近了黄昏了。其中蕴含的意思不就是唐王朝已经是日薄西山,就要落日了吗。

    在去德国留学的前几天,我恶补了下对外国文学的缺漏,像莎翁的四大悲剧或是《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基督山伯爵》等世界名著,我都没看。不是不想看,确实它们太厚了,我买回家几部经典版本的,放在了书柜里,打开书柜还发现一套书名叫《管锥编》的套书,指不定什么时候买的就放在里面了,不过我知道钱钟书陪着我好几年。

    我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是有条件的,就是它是不是有什么极其精彩的段落或金句我才看,毕竟这么多中国作家的书要啃,再名著也得排队。因为“我从地狱来,要到天堂去,正路过人间”我看了司汤达的《红与黑》,因为“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我看了狄更斯的《双城记》,因为“你不要说我喜欢你,你要说这夏夜的月色真美丽”我几乎读了夏目漱石的所有短篇小说。

    我曾读过一段时间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和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发现他们真是活在一个时代的智者。前者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景,而后者讽刺和批判了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并对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大加赞扬。两位大家是生活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但笔触都是在披露、揭示并呼唤爱、渴望爱的,这一点便足以振奋我的心灵。

    还记得最近网综有台节目叫《一本好书》,第一期的故事选自作家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在舞台上表演难免夸大,但我十分想探究是什么能让一个人抛妻弃子,舍家撇业的只想去画画儿,实在难以理解,然后我就去下单,然后书到了就开始研读了,有不理解的地方或书注便写在纸上,书读完了竟发现写成了个小册子。

    要说名字是两个字且带德的,我能想起来歌德和都德。都德还熟悉一点,就是那个《最后一课》的作者,故事讲的是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普鲁士占领后禁教法语,改教德语,爱国的法国师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法兰西人的爱国情怀。而歌德,他是个大思想家,作品倒是没有更多去看,只知道他的一个趣闻 : 话说有一次,歌德在公园散步,在一条仅能通过一个人的小路上遇到了一个曾经不负责任胡乱批评过他的批评家。批评家见歌德迎面走来,便傲慢的说:“我从来不给蠢货让路的。”面对这十分尴尬的局面,歌德却笑容可掬的回答:“那我正好和你相反”,说完歌德就退在了一边。

    近几月,我看了很多悬疑破案的网络剧,觉得好多细节都写得那么准确,好几次事后诸葛亮,我怎么没想到…… 我在网上订了好几套这类剧的原著,像雷米的《心理罪》、蜘蛛的《十宗罪》、秦明的《法医秦明》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尤其是《心理罪》,两季紧追而且两部大电影都去买票支持,每次都期待天衣无缝的犯罪现场是怎样被抽丝剥茧的逐一排查,天才方木又是怎样的施展“心理侧写”奇能的,每次关键时刻的细小动作都是揪着我的心,无比期待。还有令我沉醉的著作等身的作家东野圭吾的作品都值得一一品读,像《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解忧杂货店》《恶意》《放学后》等等,几乎都是有着严密逻辑和深切代入感的,有环套环的故事情节和情感分析的抨击丑恶、揭露人性的伟大作品。

    说起死寂与新生,我不得不把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和中国当代青年作家刘同放一起做类比。就凭太宰治的《人间失格》里一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便感到那扑面而来的哀伤和无奈。而刘同的作品多是青春、校园、爱情类的,像什么《谁的青春不迷茫》《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我在未来等你》听着就是那么积极阳光且感到有青春,有希望。

    说说这两天吧,我在捧读被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莫泊桑、欧亨利、契诃夫的小说。莫泊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而我在看他的长篇小说《一生》。欧亨利是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代表作有《最后一片叶子》《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契诃夫是俄罗斯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代表作有《套中人》《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

    我的文学之路交代的差不多了,该说说信仰了。我能想见一个场景: 壁炉旁,有个木腾摇椅在来回摇摆,椅子上是个老妇人,年岁大了耳聋眼花,脑子也糊涂。她有个不争气的孙女,物质拜金,追逐名利和年轻肉体,早早不上了学,混迹于酒吧和打闹场。一天回家,她重重摔上了门,惊醒了奶奶,老太太则又絮叨着,让她去做礼拜。女孩厌烦的说不会去做礼拜,甚至不会敬仰上帝,不会以他为神并终身希望得到宽恕。后来日子久了,女孩染了病,脏的很,她期望得到上帝的宽恕和救助,但当她来到教堂门口时发现,没一个人看得见她,突然头痛欲裂,开始有一个声音萦绕在她耳边“滚去卖淫吧,婊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转曰莲:终于见大佬的更文了,出手不凡,得好好读读,再读读👍😀
        明壹也:@转曰莲 哪里
      • 明月浩希:读的书真多!文字是很美的,可以赋予静止的物体丰满的生命与优雅的灵魂。最后那个信仰,看起来有点像诅咒😁。
        一柠有个小院子:@明月浩希 我觉得信仰就是,别人的世界我不懂,我的世界别人也不懂🤒
        明月浩希:@锦为 能提点提点吗?
        明壹也:@明月浩希 你不懂

      本文标题:文学与信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vub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