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幸运,我是在父母感情深厚、对孩子也很看重的家庭中长大的。尽管家境贫寒,但是父母不辞辛苦的终日劳作、不遗余力地全心呵护,虽没有大鱼大肉,倒也没有饿得不行的时候,更没有会“饿死”的担忧。反而还生活得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现在回想起来,这就是来自于原生家庭的安全感,来自于对父母爱的信任。为了让我们能够好好的活下来,父母拼命干活换取微薄的收入,忍饥挨饿也要多省下一口食物。更重要的是,无论日子多么艰难,他们从不吵架、从不埋怨,总是相互惦记着冷暖,而且坚持让我们三兄妹上学。即使在做错事被严厉责罚的时候,也从不怀疑,父母会一如既往地对我们好,这个家永远都在我们身后。
这种心底里的踏实就像“三昧真火”一生不灭, 在我成年后经历挫折、痛苦的磨练时,总能在黑暗中燃起希望的光,给我风雨之后见彩虹的坚定信念和力量。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以下简称《原生家庭》)这本书,就是美国知名心理咨询师苏珊·福沃德博士和克雷格·巴克,为家庭心理疗愈者点燃的希望之光。本书结合大量真实案例,简单直接地分析了各类问题原生家庭中的“有毒父母”们,有意无意施加给孩子伤害的所作所为,可以让我们由此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家庭。更难得是为成年后依然在承受伤害的人们,传授了具体的对策,帮助他们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出来,扭转不良生活状态,重新拥有自信和幸福。不过,《原生家庭》并不是只写给心理疗愈者的专门书籍,所有想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人,都适合阅读本书。即使你从未受过童年的伤害,但是你可能想成为一个护孩子周全的父母;即使你还没有成为一个父母的打算,但是你曾经一定是个孩子;或者,我们只是想通过此书了解生活中散发负面情绪的人,从而让生活更和谐。无论哪种需要,都可以从本书中获益良多。
01父母的爱是孩子的全部
《原生家庭》中有这样一句话:“孩子的世界很小,不论家长如何暴力以对,对他们而言,家长仍然是获得爱和安慰的唯一来源。被虐待的孩子在整个童年时期都在寻找父爱或母爱,这种寻找将一直持续到他们成年以后”。
父母的爱就是孩子的全部!这是我阅读时产生的强烈共鸣。显然这句话充满了感情色彩,并不是用对错来判断的。事实上,在孩子非常弱小的时候,父母的确就是孩子的“主宰”,吃喝拉撒、喜怒哀乐,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意义就是整个世界。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宠物对主人“全身心”的热爱,是因为它的世界只有主人;作为“爱和安慰的唯一来源”,孩子的世界也只有父母。所有的孩子都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父母,所有的孩子都捧着一颗纯净的爱着父母的心而来。
但是,作者在这里提醒我们:迎接孩子到来的却是未知——可能是父母健康的爱,也可能是父母“有毒”的爱。重要的是,无论父母给予的是哪种爱,却都是孩子的全部。
我以为,这正是“有毒”原生家庭能如此深远的伤害一个人的根本原因,也正是社会上存在着“中毒”成年人的根本原因。试想,我拿生命来爱你,你却差点要了我的“命”。这种来自最信任的人的当头暴击,要用多大的勇气和能量才能“解毒”呢?!
《原生家庭》再次提醒我们,身为父母要承担起以下的责任:
“•他们必须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要。
•他们必须保护孩子,使其免受身体上的伤害。
•他们必须保护孩子,使其免受感情上的伤害。
•他们必须满足孩子对爱、关怀以及更深层次的情感的需要。
•他们必须在道德伦理方面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不要以为只有暴力施虐才是对孩子的伤害,无视、指责、贬损、迁怒,或者过度溺爱等等,所有没有尽到责任、而又不去弥补的父母,都是不成熟的、甚至是“有毒”的父母,都会在孩子心中种下伤害的种子,让他的童年在恐惧、自卑、讨好、自责等不良情绪中度过,并长久地影响成年之后的生活。
2018年春节前,一个化名王猛的人,在网上发了一篇一万五千字的长文,控诉父母对他的控制。他曾经是四川一个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最好的专业之一生物专业录取,本科后到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读研究生。
就是这样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从小母亲却总是把他关在家里,并且包办一切事情,比如:所有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小学到高中,所有朋友都要经过父母审核;上大学的时候,父母拜托亲戚照顾他,继续了解他认识的新朋友……方方面面都要管。
12年前,他再也不回家过春节了;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他甚至还准备读个北大心理学博士,解决原生家庭带给他的心理问题。
武志红说:“有问题的家庭结构,常可归到一种模式上:一个焦虑的母亲,一个缺席的父亲,和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解决“有毒父母”和问题家庭的办法,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明智、成熟、有爱心(健康的爱)的父母,学会考虑到家庭中每位成员的感受和需求,为孩子的个人发展和随之而来的成熟独立构建坚定的基础。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能做到就更难了。不要担心,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02解开心理禁区的底层密码
我相信,没有人想成为一个问题孩子,没有人想成为焦虑的母亲,没有人想成为缺席的父亲。但是,这对于较大部分曾经受过父母伤害的成年人来说,让自己不成为“有毒父母”、不养育出问题孩子,且与伴侣和谐相处,真的太难了!
让我们看看书中列举的几个案例:
一位男士,他的精神濒临崩溃,他有想杀死妻子的冲动,他觉得妻子背叛了他……
一位成功的整形外科医生,六年婚姻面临危机,他想方设法的挽留妻子……;
一位四十五六岁的女士,要和她的第三任丈夫离婚了,我就是那种每一次都会选错伴侣的人……
幸福的人生是相似的,不幸的人生各有不同。
一切社会问题都是家庭问题。书中众多状况“糟糕”的成年人,其中不乏看起来生活光鲜靓丽的成功人士,但无一例外,他们都无法处理好家庭生活,明知道自己脾气暴躁、多疑、大吼大叫,可怕的是无法控制,只能在恐惧、痛苦和悲伤中挣扎。
一切情绪的信念都来自于童年。本书指出,受过父母伤害的成年人,为了让自己相信:我的父母是最好的父母、我的童年其实过得还不赖。他们几乎都会想办法、找理由替父母开脱,说服自己掩饰和美化受过的伤害。
结果就是,把成年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只归结为问题本身,或者迁怒、或者压抑、或者宣泄,相比面对痛苦的真相,这无疑会让人感觉更舒适一些。但是,受过的伤害即使被封锁在心理禁区,依然会深刻的留在潜意识里,成为不敢触及的底层密码,这才是诸多问题的真正来源。
让我们回到刚刚列举的三个案例:
一位男士,他的精神濒临崩溃,他有想杀死妻子的冲动,他觉得妻子背叛了他……
事实真相:一位男士,他的精神濒临崩溃,他有想杀死妻子的冲动,他觉得妻子背叛了他,而这种情况每次都是在妈妈过来跟他同住,约半年后,就会产生。
底层密码:他无法面对自己内心深处一直积压的对妈妈的愤怒,想杀死妈妈的念头太可怕了、太不应该了,转而迁怒于妻子。
一位成功的整形外科医生,六年婚姻面临危机,他想方设法的挽留妻子……
事实真相:一位成功的整形外科医生,六年婚姻面临危机,他想方设法的挽留妻子,但妻子说:他突如其来的爆发和毫不留情的训斥令她恐惧。
底层密码:在他幼小的童年,言语间些微不敬,低于平均分数的成绩,或者忘了做家务……都是不可饶恕的“罪行”,每周都要被父亲用皮带抽打两三次。
一位四十五六岁的女士,要和她的第三任丈夫离婚了,我就是那种每一次都会选错伴侣的人……
事实真相:一位四十五六岁的女士,要和她的第三任丈夫离婚了,我就是那种每一次都会选错伴侣的人。每一次开始的时候都很美好,但随着日渐亲密,她担心自己被抛弃的恐惧感难以控制地转化为对伴侣的敌意。
底层密码:“在我父亲之后,就再也没有这么出色的男人了。”另她念念不忘的完美父亲,其实在她10岁时突然消失不见。被父亲遗弃而产生的愤怒,使她总是没有办法维持一段长久的亲密关系。
梁宁说:“情绪,是一个人的底层操作系统。驱动一个人的,正是他的情绪,他的底层操作系统”。
只有勇敢面对原生家庭的伤害,解开心理禁区的底层密码,遵循本书的解决方法,或者另辟其他科学的解决之道,积极改善、努力坚持,无论是“有毒父母”、“中毒”的成年人,还是问题家庭,都能与过去和解,重获光明的现在与未来。
03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最近几年“原生家庭”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有人说,这是自我觉知的进步。2019年热播的《都挺好》,正在热播的《安家》,都不约而同地揭示了一些中国式原生家庭的问题:重男轻女、情感绑架、溺爱、强势、不作为……导致孩子们在成年后有的安心做“啃老族”、自私自利,有的死要面子活受罪,有的依然无法摆脱为家庭牺牲自我的“被控制”。
很多人从电视剧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自己家庭的影子。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家庭对人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有句话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我们应该知道的是,世上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每一位“有毒”父母本身,或许也是童年阴影的“受害者”。每一位“中毒”的成年人,在问题面前,永远不要放弃自己的努力。听天由命、自怨自艾的活在“童年阴影”之下,重复原生家庭的生活,制造出又一代无辜的童年,才是生活真正的悲剧。
阿德勒说:“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就像书中每一位寻求心理帮助的人一样,虽然痛苦也要勇敢的去改变,而好消息是:这一切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推荐这本《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就是希望每个受过父母伤害的成年人,都能摆脱“有毒”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而努力重建全新的自信和自我价值;希望每一位“有毒父母”都能点亮心中爱的火焰,为自己的孩子种下一生不息的爱之火种;希望所有平淡是真的普通人,都能珍惜拥有,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最后,希望所有的原生家庭,都是健康的。所谓健康,诚如家庭治疗大师米纽秦所说:理想的家庭不是不产生问题的家庭,而是产生了问题能够积极解决的家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