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前134-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人。西汉名将,匈奴名将,飞将军李广长孙,李当户的遗腹子,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投降异族的著名武将。
李陵“西汉名将,匈奴名将”从关于李陵的历史评价中我们就能看出这个人的争议之处了。
这就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一点,西汉与匈奴,这是一个注定伴随着血与火的两个大帝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枕眠,两个当世最为强盛的帝国,不管是从社会形态还是从政治角度来说,都是互不相容的。所以汉朝和匈奴之间,百年征伐,死伤无数,可以说完全属于那种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状态,
而李陵弱冠之年就被加封为“骑都尉”,深得圣眷。后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与匈奴大战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被俘投降。从这里可以看出,李陵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将才,率步卒五千与匈奴八万骑兵大战,竟然没有一溃千里,要知道步卒与骑兵这两个兵种的战斗力完全不可同一而论的,但是李陵依旧能够与八万骑兵大战八日,这完全可以看出李陵的军事才华的耀眼,若是李陵能够战死沙场,那么也许他在历史上的评价绝对不会像现在这么具有争议了。可惜,他最后还是投降了,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投降异族的名将。
李陵作为汉朝的将军,应该很清楚知道战死沙场和投降异族的军法完全是天与地的差别。要知道汉朝的《汉律》上明明白白写着:“降敌者诛其身,没其家。"意思是投降敌军,是要被杀头抄家的。
司马迁说:“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这或许是有道理的,毕竟陇西李家,自李广一来都是属于忠君爱国的典范。但是李陵注定让朝野上下失望了:“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
李陵不是无名之辈啊,祖父“飞将军”李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即使最后由于在漠南之战中,迷失了道路,耽误了约定的军期,使得匈奴单于逃跑,而自刎谢罪。但是依旧不损“飞将军”之威名啊。但是李陵作为李广的孙子,在与匈奴作战之中却投降了匈奴,可想而知,此时朝野上下对于李陵的投降是如何评价的。以当时汉代的风气而言,如果不处置李陵,那无疑是给其他武将战败降敌开了一条出路。投降了仍然能被当作功臣,家人无恙,以后人人再无后顾之忧,谁还会为国家死战沙场?汉武帝处置李陵的宗族还等了一年,这已经说明了对于李陵的看重了,可惜李陵辜负了汉武帝对于他的期望,陇西的士大夫因为李氏而感到惭愧。
“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太息曰:“兵败,死矣!”班固的《汉书》中这一段描写其实是让我很迷的一部分。被围鞮汗山谷中,李陵竟然打算独自一人去杀单于,要知道这李陵是一个将军啊,被围困在山谷中的士卒还有三千余人,且将军是万人敌而非一人敌,孤身一人于万军之中取单于首级,如果真的可以的做到的话,那又何必等到被围困于山谷之时呢?而后手下军吏劝李陵逃跑,李陵说到:“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但是李陵竟然让手下士卒与匈奴相持,而自己和副将韩延年一起上马,带着手下十几个人跑了,最后被匈奴数千兵马追杀,韩延年战死,而李陵投降了。这真真是让人始料不及啊,明明说兵败如果不死的话,那就不是好汉,结果李陵竟然在关键时刻软了,投降了,而五千步卒最后回去的仅有四百余人。
李陵从司马迁的《史记》上面,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李陵投降一事是带有同情的,是带有正面评价的,但是我们从历史实际发展的情况来看,李陵率领的手下五千兄弟死伤殆尽,其家人倚门而哭,他这个把报国口号喊得震天响的指挥官反倒降敌苟活,还做了匈奴的官儿,从此高官厚禄,锦衣玉食,再享异国的荣华富贵,还曾带兵与汉朝作战,最后更是在异国安享晚年。这个人实在很难让我升起同情之心。
晚唐陈陶《陇西行》,虽然是写唐军作战的,但是我想作为李陵投敌一事的看法也是十分契合的。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