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〇礼乐征伐,道之用也。三代循天理而治,先王之制其所出者正,天下有道也。平王东迁,政始微弱,诸侯大夫始僭窃,天下无道也。无道只说诸侯,下面大夫陪臣都在其中。希,稀也。陪臣,家臣也。道从势则短,亡国丧家,其数皆然,稀有过此而不失者。且逆理愈甚,其失之愈速。则气象世数已至极衰处,故圣人又重提有道,有挽今返古之意。礼乐征伐皆政也,天下有道,诸侯奉天子之令而行政,大夫相焉,故政不在大夫。又左传云庶人谤,故庶人之议,谤议也,议其失政焉。尚书曰谋及庶人,其闻议者易无道为有道也,而议者不议焉。故庶人不议,方是有道尽头,知礼乐征伐之权,惟恃道之有无也。(吕留良)
〇此章见仲尼作春秋之本也。天下之生,一治一乱。然有天理之治乱,有气化之治乱。圣人所论有道无道,正指天理之冶乱。三代以上其治乱皆天理为主,而三代以下其治乱皆气化为主也。若稽诸春秋,隐桓以下政在诸侯,僖文以下政在大夫,定哀以下政在陪臣也。盖诸侯自作礼乐专行征伐始于隐公,至昭公十世失政,死于于干侯矣。季文子初得正,至桓子五世,为家臣阳虎所囚也。阳氏为家臣而僭执邦国教令,至虎三世而出奔齐。故曰苟得之有由则失之有渐,近本罪轻远弥罪重,轻故祸迟重则败速也。春秋上治诸侯,中治大夫,下治陪臣,至目之曰盗,充其类以尽义,诸侯大夫一言以蔽之耳。(程树德)太史公自序引董生言曰:“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灭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又曰:“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也。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朝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故曰: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16.3 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
〇禄,爵禄。逮,及也。禄去公室则政在大夫。从公室数历五世,从大夫数则适四世,不相左也。上章谓自大夫出希五世不失,于时孔子见其数将尔,三桓子孙转以弱也,故发斯旨。(程树德)
〇此章专论鲁事,以见大夫专政五世希不失之意。禄去公室,谓爵禄之柄不从君出也。鲁自文公薨宣公立而君失其政,历成、襄、昭、定凡五世。自季文子始专国政,历武、平、恒子凡四世,而为家臣阳虎所执。三桓,桓公之子庄公之弟公子庆父、公子牙、公子友也。仲孙庆父之后,又称孟氏,叔孙公子牙之后,季孙公子友之后也。微,衰微。盖窃政柄者,上陵其君下夺其民,其子孙必至于式微也。连读三矣字,圣人伤鲁之心甚矣。(唐文治、简朝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