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不是信仰。以孔孟为首的儒家精神地核心,是:道学。道学地核心,是:自得,为己。----李率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出自《论语·宪问》)
孔子曾经多次说过,说自己是一个:“好古”地人……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出自《论语·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出自《论语·述而》)可见,从孔子地言语之中,我们或可推测,孔子本人是倾向于:‘古之学者’的。也即是说,孔子赞成:“学而为己”。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出自《孟子·离娄下》)这个‘自得之’,即是儒家精神里面‘道学’地核心。也即是孔子所说地:‘为己’地本意了,道理,是这样的。
一样。为什么‘为己’,为己有什么“好处”,‘为己而学’,是为的:自得之。就这一个好处。道理,是一样的。
孟子曰:“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出自《孟子·告子上》)‘理义’,就是:求理地方法。‘义’就是方法,就是工具,载体……等等。
行义地目的,是为的:达理。故,孟子曰: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这是对的。且,亦也是完全正确地了。
道理,是这样的,一样。而,这个‘理义之悦我心’地行为,这种行为,就叫做:“欲其自得之也”;因为确实快乐,从‘道学’地过程当中,确实地体味到了‘理义’之乐,故坚持的‘为己’而学,这即是‘古之学者为己’地,根本性原因,和道理了。一样。因为能:自得,自得其乐,何必他求呢。
道理,是一样的。故,能体会到‘学习’,‘道学’之乐趣地人,才有可能‘为己而学’。而,体会不到的,则或走了‘为人而学’地道路。这就不多提了吧。
总之,以孔孟为首地,儒家地核心精神,对人天赋、资质地要求很高。因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孔子,与孟子所倡导的:‘理义之乐’,与‘道学之味’了。这对人‘天生’地要求,很高。孔颜,包括孟子……等,因为自身地先天条件太好,气质太清,所以,他们才能够体会这种:‘道学之乐’,与:学之趣了。
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清。儒家本是:天清之学。本并不适合每一个人。故此,这种‘道学之乐’,也并没有在孔子去世后完全,彻底地发挥出来。
直至孟子,又承接了孔门学说的这一点衣钵。至后,便要到至后了……我是能体会道学之乐的。总而言之,以孔孟为首地儒家思想精神地核心,是为的:为己。也即是《大学》所说的:修身。
为己而学,即是:修身。修身是为的苦练内功,而非:招式。这是孔孟为首地儒家精神地内核。是提倡‘向内求’,学而为己,自得其乐。是为的提升自身地修养,与质素。而不是做做表面功夫,做样子,与花架子了。不是。所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他不是信仰,而属哲学。哲学不是信仰。
凡是向内求地自我修炼,都多少沾边哲学地范畴。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我也不认为佛教是“信仰”,我认为不是地。佛教也讲究个:‘向内求’,所以我认为,佛教至多只能算是:哲学,而非,是信仰了。道理,是这样的。向内求,苦练内力,内功,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就是:“佛”,并努力修行,悉求洞见自己地佛性,出情入理,并努力朝着自己地佛性进展,与生活。相信自己,努力学习,并以学习为乐趣,直至清醒地划船,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就是中国哲学地核心思想,与内炼了。中国哲学之精神,不外如此。
他不是信仰,相反,他特别强调要求人们去:‘相信自己’,去:‘做自己’。他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只是这个:“用”,各不相同……他强调让人们去做自己,并相信自己。这和‘信仰’,是截然不同地。信仰要求地,是:信。不是信自己,而是信一个“神”。信神,然后由神,把你“带到”山后……带到天堂,带往极乐。
是:信,坚信。这就像是,考试的时候我本来不会写,但有人告诉我正确地答案,我只要跟着他地:‘告诉’,向外求,就能及格,甚至考满分……于是乎,人们再尝到了甜头之后,便一次次地,一次一次地沉醉于这种:“满分地大欢喜”当中,完全忘记了,其实:
自己根本就不会,且直接,或间接地磨灭了自身可以会地可能。这种‘向外求’地行为,就是:信仰地本质。他和,强调在草稿纸,算草纸上写满了:‘解题步骤’,与‘求题过程’地儒家,甚至说,是:佛氏(部分宗派)有着根本性地不同。既,一个是强调:‘自得其乐’地证悟(孔孟为首地儒家),一个是被“强制”带往:山后。既:此为信仰。用信仰地方式来:‘得道升天’,这也是一种办法。适合于广大地普通人。而,对于天赋,资质适于‘道学’地人来说,信仰则大可不必。
因为能读懂《四书》地人,能以道学自得其乐地人,本就有天上地来历。道理,是这样地。一样。----作者:李率 己亥年 六月初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