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朋友圈,是最具时效或时令的,所有的节日或节气,都会在朋友圈里提前来过。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自然也不例外。
冬至是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这恐怕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常识了。在北方寒冷的冬天里,冬至,又是人们期盼天长日暖的一个重要节点。小时候常常听大人说,冬至一到,白天就会一天天的变长,日长夜短,仿佛日子也会渐渐地明亮起来。
听听老祖宗对冬至的说法: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海南习俗和冬至的“落”/日更33天看看周围的人们是怎么过冬至的:北方人吃饺子,江南人吃汤圆,海南的万宁人吃“落”。
那么“落”是什么东东呢?
一直以为,一年中无冬的海南,应该不会有关于冬天的话题的,直到去年冬至在海南的万宁,一个意外的发现,遂令我补脑长姿势,认识大改变。
那是冬至前的一天下午,我与几个邻居从农贸市场买菜返回,看到路边一个院子里,几位当地妇女围坐在一起,好像手里在编织着什么,忍不住好奇,便不见外地凑过去打听。
你们这是在做什么呀?是准备编席子吗?我问。
因为看到有一把疑似北方编坑蓆的“蔑子”躺在地上,便猜测大概与草编有关。
海南人都是热情好客的,听到我的询问,一位年轻的女人连忙回答,是“绑板凳”。(音译)。
海南习俗和冬至的“落”/日更33天“绑板凳”?我重复着,是坐的板凳吗?
听到我的话,她们都笑了起来。年轻女人赶紧说,不是的不是的,嗯,怎么说呢,对了,就是你们北方人的包棕子。
噢!我恍然大悟,也跟着笑了起来。虽然旅居海南,会因南北方语言的不通和文化的差异,常常弄出一些笑话,但双方的友善,总会使这种地域文化的交流,变得轻松而愉快。
海南习俗和冬至的“落”/日更33天因为忙着赶路,没有再做更细致地采访,直到第二天冬至,看到朋友圈里,当地小朋友冯冬蕾发的“包棕子”的图片和说明,才知道这是当地人过冬至的一种习俗。
海南姑娘冯冬蕾,是万宁移动营业厅的业务员,她热情善良,还特别爱笑。即使是初识,也会很自然地带给人一种暖意。第一年去营业厅办完了业务,她对我说,阿姨,您加我微信吧,以后有什么业务,先联系我,免得白跑一趟。于是,一年又一年,小冯不仅是我通讯业务方面的顾问,我们还成了一对常在微信上互动的忘年交。常看她的朋友圈,也让我更多地了解到当地的风土民情。
见她在圈里发的冬至的“落”,只有一张图片,便问,还有更详细些的介绍和图片吗?
小冯回复说有,随后便发了多张图片和文字。
原来这种在当地叫做“落”的小吃,其食材和制作方法,跟我们北方的粽子有些相似,那个正在做着“落”的年轻女人,情急之下,把“落”比做粽子,是为了让我听得明白。
下面是小冯发来的关于“落”的文字说明:
“落”,是古万州人对“用凤尾草织成囊,装米煮熟”的一种小吃的俗称。万州古志里所说的“凤尾草”,即今万宁人俗称“蒌界刺”。据《中国热带雨林地区植物图鉴一一海南植物》记载,万宁人俗称的“蒌界刺”学名为:露兜草。露兜草为多年生常绿草本,叶近革质,带状,长达2米,宽经4厘米。叶三棱形,有刺。古万州人一般用于制席、“脚肚”等。冬至时,用它织成囊,装米煮熟,小孩子带去牧牛时食用。
(这就是凤尾草)真是长姿势啊!可谓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风俗不同,智慧如一。所不同的是,海南人的“落”,是先用凤尾草编成一个貌似蝈蝈笼的小空间,再在里面装米煮熟,其工艺,比用苇叶包棕子,要精致复杂很多。
还有,海南人对冬至节气,似乎比内地更加重视。冬至当天,街市上的店铺下午四点便提前打烊,人们会早早地回家,与家人欢度冬至节。还真有几分大年三十的气氛。
海南习俗和冬至的“落”/日更33天从当地新闻中进一步了解到,“落”,从古至今都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多人都是吃着母亲做的“落”长大的,可谓“儿时的记忆,妈妈的味道”。为传承冬至传统文化,万宁市还在冬至这天,举办做“落”品“落”活动,除了当地的市民和孩子们踊跃参加外,还邀请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候鸟”代表,一同做欢度冬至。
一个寻常的节气,官方民间,都是那么在意,地方传统文化的魅力,可见一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