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将近三个月的等待中,《芳华》终于展现在大荧幕上,而我也有幸的成为众多观赏者之一。
在众多的评论中,我看到最多的字眼大概就是沉重、压抑等词汇,而我却并不抱持这样的看法。造成这种感觉的原因这是因为这部电影真实的反映了现实,展现了人性,而人们大概从这部电影中或多或少都能发现真实的自己。
芳华1.jpg
一、何小萍
电影中有展现文工团生活平安喜乐的场景,大家说说笑笑,互相玩耍,互相打趣,可是这种场景对于主人公何小萍来说,却更像是一种讽刺。刘小萍在入伍前的人生是不幸的,被她的继父当成是拖油瓶,甚至得不到自己母亲一丝丝的爱,生活在家庭的巨大阴影中,或许只有对于生父的思念,是她持续生活下去的动力。
芳华2.jpg
而她认为,自己入伍了以后,一切都会改变的,那里不会再有人看不起她,不会把她当成是累赘,不会侮辱她。而这一切,全都被入伍后的现实,击得粉碎。
她刚入伍时便因跳舞而出丑便成为人们的笑柄,从此,伤害便源源不断的过来。因她偷拿军装去照相,便成为所有人的众矢之的,从而,胸罩事件她当然而然的成为被怀疑的对象,文工团的领导也想方设法想要让她离开队伍,当她成为英雄后,却由于落差太大而发疯。
也许我们都会因何小萍的遭遇而咬牙切齿,咒骂文工团全体的恶意,或许,那只是出于我们内心的恻隐之心罢了。可殊不知,我们在生活中都是“文工团群体”,如果有人浑身上下都散发着异味,难道我们不会嫌弃她吗;如果有人因一次的不小心做了“坏事”,难道在下次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不会仍然怀疑他吗;如果有人表现的和群体的人不一样,难道我们不会选择去孤立他吗。
我们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选择去谴责他们,只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这样的人。就像江歌案发生的时候,我们一致谴责刘鑫,或许只是不愿意相信我们会成为像刘鑫这样的人,毕竟,远离事件的中心,我们都可以发挥出自己圣母的一面,其实,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我们现在常常会把人性之恶归因于那黑暗的时代,认为文工团是因为处于环境异常恶劣的文革时期,所以人性的恶才凸显的如此明显。如果是这样,那么如何解释虐童案、校园暴力等事件的频繁发生呢?
为何我们总可以听到那些弱者或是弱势群体,成为被欺压的对象,是因为他们是可以保持沉默的,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可以从欺压他们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权力的快感,且不用为此付出代价。
所以,环境无法为人性之恶背锅,因为,这本来就是隐藏在我们本性之中的真实。在小说《活着》中,由于粮食的匮乏,大家为了抢一丁点粮食而大打出手或者是互相陷害,而今天,我们不是也为了争抢职称或者是奖金而头破血流吗。
所以,这本身便与时代无关,只不过是我们看重的东西不一样罢了。
那么,我们应该谴责这些人吗,是他们的人性之恶造成了巨大的悲剧。我的答案是NO,谴责是这个世界上最无力的抗议,因为它并不会带来什么改变,该享受人生的照样享受人生,尽管何小萍说她永远都不会原谅林丁丁,可那又如何,她不是照样出国去当阔太吗?
所以,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你不断的让自己变得强大,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掌控自己的人生,并且向这些曾经羞辱过你的人报以鄙夷的微笑。任何打不倒你的力量才会让你变得更强。
二、刘峰
在这个影片中,刘峰代表着道德的制高点。他无私的帮助别人,像抓猪、进京帮战友带东西、修理东西等,把进修的机会让给别人等等事件,不一而足。
芳华3.jpg
而我非常不喜欢刘峰这个人设,因为他实在是太过善良了,完美得不真实。对于大家来说,他更像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当他混迹在吃瓜群众当中的时候,大家更想打掉他的偶像光环。
因为神只能出现在寺庙、祭坛这种远离世俗生活的地方,并且神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而刘峰却生活在大家中间,他是那么的完美无缺,这是大家所不能接受的。于是,嫉妒、愤怒、嘲讽等情绪结合在一起,刘峰就出事了。
他向林丁丁表白,并且拥抱了她,刘峰被拉下神坛的道路就此开始,林丁丁还在他的背后踩上了好几脚,诬陷他猥亵自己,甚至刘峰还被要求交代细节。无论是谁,都在看着刘峰出丑,除了何小萍以外,谁都没有真正的在意过他,把他的热心当做是理所当然。
我觉得刘峰没有死在越战的战场上是一个很高明的编排,他没有成为也许日后会被林丁丁歌唱的越战英雄,永远的活在大家的心中。他成为了一个残疾人,日后只能干干送书的活,那微薄的工资与他当时在文工团的待遇判若两人,他成为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逐渐被人淡忘的人。
芳华4.jpg
对于他的结局,我只是想说刘峰是个善良到愚蠢的人,因为他表面上不图回报。可是他真的是不图回报吗,我认为答案同样是否定的。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个利己主义者,而刘峰也是,他所想要的当然不是我们普通人所要求的那么简单而透明。事实上,他图的是英雄的名号,因为他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万贯的家财,而要想让林丁丁喜欢自己,大概只有搏名这一个途径了吧。
所以他是那么的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英雄,他放弃了进大学的机会只是为了追求林丁丁,或许他对自己的名声实在是太过自信了,结果还是熬不过现实,被林丁丁诬陷,被文工团抛弃,我想,那一刻,所有的名声都变成一缕青烟,消失不见了,所以,他再也不想留下那象征荣誉的东西,这是一种发自内心底里的绝望。
也许有人会说,命运对于刘峰也太不公平了,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呢?因为刘峰的好实在是太容易得到了,以至于大家认为他帮助别人是一种理所当然。
我赞赏善良这种品德,但是,你首先应该做到“独善其身”,才能谈论“兼济天下”的事。刘峰无法让自己过上体面的生活,那么,这种善良又有何意义呢?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种摇尾乞怜,因为在文工团的大多数人的家庭状况或是自身条件都比刘峰好得多,他们无需依靠帮助别人来获得达到他们内心当中的标准。
而刘峰,只能在帮助别人的“快乐”中获得别人哪怕是一丝的认可,我认为这源于他骨子里对自己的不自信,他所能做的也就是成为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其实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存在,存在或是失去,其实都不重要,这不是大家的冷血无情,而是现实如此,因为他的可替代性太强了,所以,在与不在根本就无足轻重。
然而,大家依然很不喜欢这种人的存在,他们更想看到那些道德上完美的人出丑,在他们被拉下神坛的那一刻,我们获得了满足感,从而,再踏上一万只脚,挖出各种各样的丑闻,却将自己化身为正义的斗士。在那一刻,我们都不过是文工团群体的普通一员。
而对于陷害刘峰的林丁丁,大家更是报以鄙夷的态度,认为正是她的诬陷才坐实了刘峰的罪名。可是林丁丁本来就是那样的人,她本就不喜欢刘峰,她只是想嫁一个富豪或是有权阶级,那就是她原本的样子。难道,刘峰向她表白了,林丁丁就应该同意吗,这不是同样是道德绑架。
只不过在《芳华》中,主人公是刘峰,一个长相出众而又道德至上的人,如果换成是我们芸芸众生中的任何一个人,我相信有很多人对于林丁丁的态度是需要大打折扣的。就像在江歌案中,大家拼命地抨击刘鑫,可那就是她本来的样子,她原本就是一个自私的人。
不过,幸运的是,在影片的最后,刘峰和何小萍还是在一起,互相依偎照顾着。萧穗子在最后的旁白中说“刘峰和小萍显得更为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也许,这是岁月带给他们的一丝温暖,以回报他们的善良。
可是,这不过是影片的美好结局,现实从来就不会抱有如此的善意。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活着》中的结局,福贵最终只有一头垂垂老矣的老牛陪伴着他度过最后的岁月。命运将他所有的依靠全部夺走,妻子、孩子、女婿、外孙,我更愿意相信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现实是何小萍和刘峰作为弱势群体,只能逐渐被人遗忘,林丁丁、郝淑雯这些人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生活从来不会因为你的善意而对你格外怜悯,也不会因为你的不怀好意而将你拉下地狱。可是,我们却着实拥有过那芬芳的年华,在芬芳的年华中获得对于生活真实的体悟,才是生命对我们最为善意的馈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