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日本留学生江歌被杀事件再次发酵。江歌的母亲于今年11月11日、12日,在东京进行签名活动,并且发布网页上申书征集签名,要求日本法院判处凶手死刑。


我不同意签字的原因是,上申书事件是典型的媒介审判与舆论审判。即新闻媒体或者民众逾越正常的司法程序,通过引导舆论等手段,对报道的对象、社会案件进行先行的“预设审判”。严重的损害了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更重要的是挑战了法律的权威性。
无论是针对中国法律还是日本法律、是“余欢案”还是“江歌案”、是要求减刑还是加刑。中国公众皆被不良媒体利用,一次次用舆论去挑战法律。所谓“道德情理”正是现在许多网络新媒体所利用公众的手段。若正确的想法应该得到践行,也不能是通过媒介审判的方法。
沸沸扬扬的“江歌事件”究其根源,就是各新媒体的职业道德缺失。
从传播媒体的角度分析“江歌事件”:
一 :媒介审判与“后真相”时代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纷繁复杂的信息让人目不暇接,注意力早已成为各种媒体争夺的稀缺资源,自媒体也越来越娴熟地去迎合大众心理吸引点阅、引导舆论,对事实的核对、对客观的追求、对理性的崇尚早已成为明日黄花。
2016年英国《牛津词典》公布年度热词“post-truth”——后真相。形容的一种舆论被情感所过度干涉,而造成的一种畸形的舆论生态。
媒介审判正是“后真相”的必然结果。虽然事实并未被改变,杀人犯依然是杀人犯。但是杀人的事实已经无法给媒体带来足够大的经济利益,媒体把重点放在了引起公众的情感诉求上。无论是对日本不判死刑的反对、对江歌室友刘鑫的人肉声讨、对江歌母亲的同情。媒体都很好的利用了“观点性”角度,也可以说是“激起民愤”,将事件推向了媒介审判的深渊。
感情过于强烈,事实无法满足,法律也只能沦为替罪羊。
二:“幕后黑手”社交媒体
相较于严肃刻板的主流媒体,网民们更愿意依赖一个个“部落化小圈子”获得资讯,分享观点。也就是“微博”“微信”或者“简书”等社交新媒体。然而由于圈子内的人们本来就有相似的价值观,致使受众每天得到的对于世界的讯息,经由了一次“立场的过滤”,更容易形成舆论的统一。
同时社交媒体中,许多明星、大V、网红也起着舆论领袖的作用。他们讨论的议题成为公众的话题,即为公众设置议题。加之网络中“沉默的螺旋”效果,即人们在“交际网、朋友圈”不敢发表不同意见,否则将会遭到“退群”清理出局,如在“江歌事件”中,自然就会被认为“冷血”,受到鄙弃。
与其说我们是在看新闻看文章,不如说我们是在寻求情绪的共鸣,而这些事件和文章都恰好适时引发了共鸣。如“江歌事件”中的:闺蜜背叛、留学生活、亲人去世、道德责任等等。从这些角度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人们在其中追求的也只是情感的爆发。
网络社交媒体营造了一个“拟态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民众只要有低层次的道德意识,就可以公然挑战法律的权威。然而这与现实环境存有差异。当人们把“拟态环境”当做真实环境而采取行动时,往往不会成功,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三:网络新媒体的社会责任
在新媒体时代,意见领袖如鱼得水、异常活跃。但是许多受众缺少相关知识储备,又没有意识到舆论审判的危害,极易被煽动。所以各种意见领袖与社交媒体应该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

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不是“人人记者”的时代,也不是任何一家具有传播属性的机构,都可以自称为媒体——负责任的媒体。虽然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者中的沧海一粟。
“江歌事件”中每个人都是传播者,我们在发表意见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后果。关于上申书,一定不要接受“人云亦云”的观点,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这也是一种社会义务。不管你的决定如何,都要明确自己所担负的责任。
网友评论
首先说下个人立场,故意杀人偿命,天经地义,我是支持的哈。“江歌案”嫌疑犯是否真该死,我觉得自然由法律来定,法律定案自然要有相应证据,定案的结果自然也和所在国家和地区法律有关,如果说判决结果和大家想要的不一致,那么请认为是对方法律不健全需要继续改善吧。
“江歌案”的始末或许大多数人和我一样都是通过媒体报道来的,当然大多数人也只能通过媒体来获取信息,那么一个问题就是:媒体报道的内容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是否会影响到获得信息的大众?我想会的吧,当然如何评判事情的对错也是每个人的自由。那么媒体是否会引导社会舆论方向呢?这其中应该也有一定效果吧。
法律的存在肯定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嘛,法律自然也是从社会生活归纳得来。博主说的江母的行为叫挑衅法律,不敢苟同,但是也不敢认同楼上学法懂法人士说的法律不会被舆论轻易改变,影响不影响个人感觉就是一个量的问题,或许一个几万人的申诉没有效果,几十万,上百万呢,既然法律是从社会中来,那么也会考虑社会影响吧,既然考虑了社会影响,那么舆论的确就容易影响法律的判决。也就是说决定罪犯的生死的因素不仅有法律判决的证据本身,还有社会舆论因素。当然如果舆论起不了作用,也不会有人去推动舆论了吧。
稍微总结一下吧:首先是定罪问题,还是认为证据说了算。是否死刑,既然故意杀人,死刑不过分吧,不然放出来也危害社会。舆论会影响法律判决么?个人认为会吧。小日本一般情况不支持死刑,不仅仅是对国外人是这样吧,本国人员杀人也是这样判的吧,按照中国国情去影响国外法律合不合理,个人觉得不太好哈,当然我也支持判死刑哈,只是就这事而言发表看法而已。多说一句,法律判决罪犯死刑还是无期,应该会从罪犯对社会的危害性来做一定的考量,所以江母的申诉书写的感觉只是从同胞应该互相帮助的角度去思考的,同胞伤害同胞就不应该,这个角度或许人小日本不会太注重。个人拙见,不喜勿喷。😂
媒体就算再有能耐还能影响的了法律吗?自己心里没点数吗
日本宪法明确支持江母这种行为,这就够了。
而且江母的出发点并非想挑衅法律,她只是做一个单身丧女的母亲此时唯一能做的努力。
1.从我主观角度来说,这明显作者是蹭热度。是非对错对作者而言已经不重要了。有阅读量,才重要。毫无底线可言。
2.客观而言,作者用“媒介审批”“拟态环境”“后真想”等新闻学词稍加解释就简单叠加,增加错误观点的说服力。标题字号加黑也是同样做法。美其名曰受众道德层次低着受不良媒体引导。受众是可以学习的,有自己的是非观念,可以判断一件事情价值取向。新闻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离真想很近,离事实很远”。这是强调新闻要客观真实。江歌案是事实。作者混淆视听,高傲的语气姿态是在转移视线吗?三天或者一周之后,江歌案就会在网上的热度降下去。什么是正义?欠债还钱就是正义。刽子手得到审判就是正义。审判不要迟到就是正义。法律,是人的法律,不是冷冰冰的让人去呼喊它温暖它才会有价值。
微信公众号,冷静客观…看了你的评论,表示不是很懂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