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先进篇》第十三章: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解析:
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边,样子正直而恭敬;子路是很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的样子温和快乐。孔子很高兴。但他说:“象仲由这样,恐怕得不到善终。”
古语有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很多人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都觉得是自己要一生都像尊重自己的父亲那样尊重自己的老师。今天读了这一章突然发现或许我们该换个角度来想一想。
你有老师吗?
应该很多人都是会有的,甚至不止一个,然而有几个人能够细细的说一说“老师”在我们生命中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
老师?教给我们知识的人,逼着我们学习的人,帮助我们成长的人,清楚我们底细的人,给了我们诸多规矩的人......,恐怕去问一百个人,或许一百个人给你的答案都是不同的。
从做学生叫别人老师,做到了现在也会被别人叫一声老师的我,反复的论证了之后,总结出了一个观点。
不管你认不认同,我觉得只要我们所遇到的老师稍具师德,他们都会是生命中除了我们的父母至亲,还有我们自己之外,最希望看见我们平安、幸福、顺遂、成功的人,更何况是如孔子般的大教育家。
做父母的人都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多牛的父母,子女的数量都是有限的。而做老师就不同了,老师可以有很多个学生,同时他也会希望自己教出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这种桃李满天下的幸福不在那个岗位上是体会不到的。
就像这一章中的孔子看见自己的学生在身边展现出良好的状态,于是他自己就觉得非常愉悦。这种状态,我也曾在毕业多年回到母校后,再见到当年的老师时见到过。看见老师看着我们这些当年的孩子都已长大成人,听我们跟她们讲起我们现在的工作生活,看着我们仍一如当年的尊重她们,从她们脸上的笑容可以看得出她们是由衷的喜悦和满足的。
让我感动的是,我们的班主任在见到了阔别已久的学生时,她竟然还能够记得当初谁和谁是好朋友,谁比较调皮,谁比较内向;同时她还坦言了当初曾经担心谁的学习偏科想会影响升学,又担心谁因为太马虎了会影响升学考试的临场发挥,言语间仿佛一切就发生在昨天。
看着她已经布满皱纹的眼角,我又想起了当初她在调皮的我犯错后,柔声细语给我做思想工作的情境。在我向她表示理解并会乖乖听话后,她笑起来的眼神慈祥又温柔。
那种教导是那么的细心,那份关心是那么的纯粹,那种呵护是那么的宝贵,大概除了家中亲长,没有人再会这样毫无所求的给我们这样用心讲道理,一心只为我们能够变得越来越好!想想成年后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功利算计,我突然很想时光能倒流,让我重回当年那被她循循善诱的年纪。
更让我意外的是,老师在得知有一位她当年很喜欢的学生,如今因为生活际遇不好,不愿意来参加同学们的聚会时,她的神情中立刻有了怅惘,顿了一下后她轻轻的说:“是的,他那个时候就很好面子,我也觉得他自尊心过强了以后会吃亏,可能这个性格对他的工作影响会很大。”那神情像极了今天文章中孔子对子路的担心。
那么多年了,我们毕业后,她起码又教过上千的学生,做过好几次班主任,她依然能够记得当年某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并还对此有着心中的忧虑。
孔子欢喜他学生的优秀,也担忧他学生的不足;我的老师同样为我们的成就高兴,亦为某个同学的蹉跎遗憾。老师之于学生的这份期待和担忧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存在呢?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不仅仅只是说我们要像尊敬父母长辈般的终生尊敬自己的老师,同样还有老师们那份不是父母亦如父母的舐犊情深。他们会把自己教过的每个人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教与受的关系。他们也像期盼自己的孩子成材般的盼望着自己的每个学生都能成材,同样他们也如担忧自己孩子不知深浅容易犯错般的担忧自己的每个学生会因为某些欠缺而吃亏。所以他们会尽心的教育提点,尽量的让学生们少犯错,不犯错。
师恩难忘,难忘的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难忘的是那份看清你身上所有毛病后的不嫌弃,知道你所有缺点后的不放弃;难忘的是有时候连你自己都不相信你自己能做得更好时,她却相信你可以;难忘的是,你明明调皮捣蛋的把她气得要掉泪,她转过头还是能好言好语的跟你讲道理。
老师在每个人的生命中,或许只是成长的过程中陪伴我们某个阶段的人,但是他们却的的确确成为了我们生命中感情最温暖最纯粹的一部分,这份感情不是亲情胜似亲情,也是我们的生命中不能忘记,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文章属于个人原创,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分享给更多人看到,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严禁任何形式的抄袭和篡改。您的每一次点赞和转发都是对我最好的鼓励,感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