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禹,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他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从此,禹也留下了克己奉公的美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今天想说说禹到底是哪三次过家门而不入,以及他为何三过家门而不入。先说说他是哪三次过家门而不入。
第一次经过家门时,他听见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哭声。于是助手劝他进去看看,禹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
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
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不得不说,禹这三次过家门而不入的行为,的确令人感佩至深。然而,他为何三过家门而不入呢?除了他一生为公的精神起作用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史记》记载: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所以,司马迁的这段记载给我们探究为什么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提供了新的依据。而这段话里最重要的两个字无外乎“不敢”,是啊,为啥不敢呢?因为禹的父亲鲧治水多年无功而且劳民伤财,被舜帝放逐而死,对此,禹感到很伤心。
所以,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如果禹再治理不了洪水,会不会也踏上父亲的后尘,轻则丢掉了性命,重则使百姓们继续受苦受难,从而辜负了舜的期待,辜负了天下黎明百姓的期待。所以,我认为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可能是有双重原因或更多重原因的。其一,他要保命,所以容不得半点闪失,因此他不敢掉以轻心。其二,他确实想为老百姓做点事,赶紧治好水,让老百姓从水深火热之中解脱出来,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促使他不敢对治水工作有任何懈怠。至于那里还有没有更多“不敢”原因,就有待出现新的证据了。
当然,这里讨论这个问题,绝对没有任何贬低禹的意思,而是试图让我们可以从更多方面公平客观的认识禹,从更多方面去思考一下一些历史事件的可能性。何况,就算禹是为了保命而选择三过家门而不入,那又如何呢?我们任何人都没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来对别人的道德说三道四的权利的,何况禹确实是治水有功,造福了黎明百姓啊。
所以,在我看来,不管禹是因为什么原因“不敢”入家门,他都一位了不起的帝王。
写于2021年2月5日 星期️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