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那当然不可能是懂得一个简单的道理,就值得去死了,如果孔子懂得一个简单的道理,早上知道,晚上就可以去死,显然是说不通的。
孔子说的这个道,一定是人生的根本道理。所以说,要读懂《论语》这本书,当然要先懂孔子说的这个道,先懂得孔子的思想境界,不然肯定是不懂《论语》,不懂孔子了。
孔子这个“道”,是“圣人”的基础,是圣人的无为法,是“吾之道一以贯之也”的这个“一”。孔子其实也是指向这个“一”,这是无为法的根本。
老子《道德经》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
天地分阴阳,在不断变化,这个变化是有为法,所以“常有,欲以观其徼”,来观察天地的变化、观察阴阳的规律;
同时,有为法后面还有一个无为法,所以“常无,欲以观其妙”,进入“无”的状态,来从本原上体悟这种阴阳变化的根本。所以《道德经》讲得很清楚了,道生一,一生阴阳。这个世界起作用的是阴阳二种力量。阴阳背后还有一个“一”,这个“一”就是无为法。
按佛家的说法,在《楞严经》中,指出“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个“知见”后面的知,就进入“无为”法的范畴。很多学者说《楞严经》是伪经,此说暂且不论,抛开这些争论来看这句话,确实是很有见地的。按佛家的说法,这个无为法是一种觉知的力量,进入心学的范畴,比道家的“道”、“一”这个概念,让人感觉更容易把握。
所以综合以上,按佛家的观点,指向背后那个心,那个觉知的力量也好,按儒家道家的观点,指向那个阴阳背后的“一”也好,无为法的根本与立足点在这个“一”上。
佛家言,“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廓然无圣”,那是“一”后面那个“道”了吧,也是“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了吧。
所以说,圣人与我们所谓的普通人,在生命状态上的差别,体现在对生命的把握上。一种是心超脱有为,进入无为的觉察,在觉察的状态下存在;一种则是在有为中挣扎了。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在这个觉知力量的体悟上,我觉得佛家、道家的观点还是太神秘了,印度的克里斯那穆提,被誉为真正的佛家“中观”的代表,对这个觉知的力量有很多有趣的把握,提出了很多适合现代人的觉察体验方式,他的学说更适合现代人的理解。
“无为法”不是脱离社会,是一种心灵的超脱与纯净,是一种更高雅优美的生存状态,是一种充满生命幸福的觉知。“道在屎溺中”,“砍柴挑水就是道”,在平常的人生中,活出觉知的精彩,活出不一样的幸福,这是生命真正意义,也是《论语》真正的意义。我们往往是脱离了这个生命的本质,活在迷茫中,这是问题所在。
只希望我们都活得象《黄帝内经》指出的那样,“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那是真正的生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