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少时贫且贱,曾做过低级官吏,五十多岁时在鲁国的仕途上有过一段辉煌,后来辗转他国14年。周游列国中,四次受困。晚年孔子归鲁后不再起进仕之心,专心整理古代典籍。
孔子一生的评价,有二个定位。一个是圣人,我觉得是讲他的安身之道,讲修身性的学问;一个是素王,则是讲他的历史文化的贡献。懂得这二个评价,则可以理解《论语》的学术思想与文章结构,理解孔子的修养体系与历史责任。
如果从他为中国文化做出的卓越贡献的角度来讲,尊之为“素王”,确实颇为适宜。后世为何又尊之为“至圣先师”。有些学者说是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这类学者把历史与文化看得太简单了,这种论调文不对题,有点“诛心”。
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到底什么是圣人,这二个字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理解什么是“圣人”。
我不想这本书有什么神秘学的色彩,但人生本来就是神秘的。你能说你的人生不神秘吗?你知道你是谁吗?这个问题是不是非常神秘。当然,平常心是道。《阴符经》讲,“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其圣,我以不奇其圣。 ”平平常常本身就是一件挺神秘的事情。
本字圣:甲骨文“供奉”+“土”,供土,表示所敬拜的土地神。在古人眼中,滋生万物的土地奇而完美。造字本义指:神奇 完美的土地神。古人称主天者为“神”,称主地者为“圣”。
合并字“聖”:甲骨文像长着大耳的人,表示耳聪大慧者。中国远古祖先认识到,善听是内心宁静敏感者的超凡能力,能在自然环境中辨音识相者,是大觉悟的成道者。有的甲骨文加“口”(说,预言),表示预言。造字本义:先知先觉、洞察真相并能预言者。金文将 甲骨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壬”(能力超群者),突出“聖”者的超凡“能力”。
中国古人造字是极有智慧的,可惜我们现在提倡简体字,把老祖宗的智慧丢掉了,慢慢“物化”了。以上甲骨文与金文对“圣”字的释义,表达了古人对圣人的一种定义。后人对“圣”字有很多延伸的用法,在这里就不做讨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