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接到一个外出交流分享的“差事”,主题自定,对象是一个中心校的绝大部分教职工。
从昨天大体上报了我的分享方向后至今,我还没有构思出大体要涉及到的内容。一天后就要“登台”分享了,心里有些焦急,内容都尚未成型,更别谈有时间熟悉。
阻碍我构思的因素大致有二:
一是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能力欠缺;
二是或许想的太多,不知道该说哪写方面。
一、说到自我在这一方面的能力,我是有自知之明——非常欠缺。
我是谁?充其量就是有点责任心,这两年因为“左耳突聋”症睡眠不好看过几本书籍,仅此而已。
至于在大庭广众之下,给那么多的老师“发言”,实属稀罕,可以说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连最基本的“公开课”都没敢上过。
所以,这一“差事”,于场合、于内容,我都有些“心虚”。
毕竟不是自己二十多年熟能生巧的活。
但是,我多次鼓起勇气,学会去突破、学会去面对、学会慢慢去成长。
说起这两年因为“时间剩余”(睡眠不好)而养成的读书习惯,结合全国部分发达地的以“读写”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性以及自费走南闯北学习的这两年所得来看,我确实想说点什么。
但是,确实茫然!
当别人讨论怎么“读书”,我们却连读书的意识都没有;
当别人已经研究成功步入实践,我们却连研究的想法都没有;
当别人分享硕果累累胜利品,我们却连起码的经验都没有形成;
当别人……
这就是差距!
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每每外出学习回来,我都会沉默一段时间;每每获取一点经验,我都会自责一段时间。
现实中,为什么做好自己就那么难,为什么要守好课堂那份教师本该有的天地又那么难。
我们不明白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想老师们都应该知道。
因此,“不知道该说什么”成为阻碍我构思的第二个因素。
二、不知道该说哪些方面
“忠言逆耳,良药苦口”!我能说“忠言”吗?
我敢忠言吗?
要讲的道理,大家都懂;要分享的实践,没什么了不起!
这个年代,要让他人信你,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所以,无论怎么去说、去讲,或许大致不会有太大的作用。
但我会坚持去讲,那是因为只要坚持了定会有奇迹,这个奇迹就是:我的思维引起了至少一个人的共鸣,并能成为志同道合的人。
不多,就“影响”一个!这也是成功。
为了这一个“成功”,我得继续:继续梳理极为重要的教学问题;继续收集具有说服力的教学案例;继续挖掘尽可能适用的“忠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