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这一章,可以看作是孔子在讲述处世态度和富贵观。同时,我觉得这一章,更是对上一章的详细阐述,本章分三层讲述。
一是,为人要专心向学,持守善道。人之在世,意义为何?在于追求善道而死守之。善道如何可得?在于笃信好学也。这也解释了上一章,学,不至于谷。人生若要要活得有意义,便得一心向学,追求人间善道,至死守之,方不虚一生。
二是,如何处世。学而有所,心中有道,则乱邦不入、不居,惟其与已所守之道不合。天下有道时,则要崭露头角,顺道而行,守己善道;天下无道,则退隐,完善自己,死守善道,这也就是所谓:“在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三是 ,富贵如何求。邦有道时,贤者得以奋其才智,道可行,居上位,富而贵,若己贫贱,可能由于己道不善,自己学未有成,不够贤达,故而有耻;邦无道,若己富贵,可能是行以非道,而未能守己之善道,即失己善道,人而无道,耻也。这也就是孔子说的,“富而可求时”,则可求富贵;“富不可求”时,不能屈己以求,否则,可耻。
本章,既是孔子论处世态度和富贵观,也是孔子在解释上一章,学是为了求道,死守善道。至于谷,邦有道,可求;邦无道,不可求。即为人处世,首先在求好学求道,守己善道,此乃第一,至于富贵,则可求是便求,不可求时不得弃道屈己以求,不然,乃人生耻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