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写的《阿Q正传》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在现代文学史上也大名鼎鼎。朱湘在《再论郭沫若的诗》中认为《阿Q正传》并没什么了不起,结构上学《堂吉诃德》,连名学考都一样。《堂吉诃德》书里写“有人讲他姓Quixada,有人讲他姓Quesada,不过我们照情理推来,可以断定他姓Quixada。”鲁迅也拿一个Q说事,实在让人生疑。
我们不妨摘录一两段鲁迅《阿Q正传》原文,做下对比:
“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
“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他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死了以后,便没有一个人再叫阿Quei了……我曾仔细想: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写作阿贵,也没有佐证的。其余音Quei的偏僻字样,更加凑不上了……我虽不知道是真没有,还是没有查,然而也再没有别的方法了。生怕注音字母还未通行,只好用了'洋字',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
朱湘的说法有没有道理,答案自当明了。问题是《阿Q正传》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发表与北京《晨报副刊》,《堂吉诃德》最早的中文本是1922年林纾和陈家麟合译的《魔侠传》。《阿Q正传》创作时间早于《魔侠传》,朱湘说《阿Q正传》受《堂吉诃德》影响岂非无稽之谈?
非也。1902年二月,鲁迅22岁,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正是留学期间接触到了日文版和德文版的《堂吉诃德》。后来,鲁迅写了多篇提到堂吉诃德的文章,如《华盖集续编·无花的蔷薇之三》、《集外集拾遗·解放了的堂吉诃德后记》、《二心集·中华民国的新“堂吉诃德”们》和《南腔北调集·真假堂吉诃德》,可见鲁迅受《堂吉诃德》影响之深。
朱湘生于1904年,1933年在采石矶投长江自杀。很早就注意到这一点,可谓有一双文学的慧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