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石
谁能想到,大周五的晚上,体育场看个球音乐厅听个歌街边喝酒撸个串,人,就能没了。
Hell is empty, and all the devils are here. (地狱空矣,诸魔皆在人间。)莎士比亚在《暴风雨》中说。
剧院是我平时最喜欢去的地方,早起看到消息,不由感到一阵恐慌。回想在厦门、香港、上海等地去过的剧院,确乎没有一个在入场之前有安检措施。想来爱好文艺的人,大抵都是良善之辈,所以特别开个口子?不过现在还不知道恐怖分子是事先随人流进去埋伏上的,还是后来冲进去的。总之,一百多条生命确实是死了,偶然地。
Le Bataclan,中国翻译为巴塔克兰音乐厅,外媒的报道中叫巴塔克兰剧院。
建于1864年,位于巴黎11区伏尔泰大道50号。
那一年,齐白石出生,洪秀全逝世,中国在太平天国运动,美国在南北战争。那一年距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有五十年。那时的它不会想到,在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会目睹这样的伤心事,这样继美国911后全球最大的恐怖袭击事件。
设计者叫Charles Duval。用谷歌搜索,维基百科中有一则简短的关于他的法文词条,一个名为“全球建筑师数据库”的网站中有收录他,而所用的介绍仍来自维基,还有几本书中偶尔提到他的名字。剩下的资料寥寥无几。
用谷歌翻译词条的结果是这样的
还是能找到两个关键词,一是“中国”,二是“许多建筑被列为历史古迹”。
中文资料里没有找到对巴塔克兰音乐厅的介绍,我在墙外搜到了它的样子,勉强拼凑成下面的印象。
这是1900年的巴塔克兰,能看到中国风情的塔尖。
1991年11月3日,建成后的127年,它被列在法国历史古迹名录中。
从最开始到现在,它在历史的风烟里经历了这些:
1865年2月3日,正式开业。一楼是咖啡厅和戏院,二楼是舞池。平时有音乐会,但更以杂耍艺术表演而出名。
1892年,戏院被卖给一位歌手,后几经沉浮易主。
1910年,整修,主要演出讽刺时事的滑稽剧。
1926年,转卖,改建成电影院。
1933年,大火。
1950年,为适应新的安全规范,有部分建筑被拆。
1969年,电影院重新改为戏院。
2006年,戏院外墙重新刷上最初建成时的颜色,但没有加上中国塔。
2015年11月13日,晚。死亡金属之鹰乐队演出,1500张票售罄。恐怖分子在演出中途用机枪向观众扫射,造成一百多人死亡。
它的名字,Bataclan,源于一出中国风的轻歌剧Ba-ta-clan。创作者Jaques Offenbach(雅克·奥芬巴赫)是法国轻歌剧的始祖,最出名的作品有《地狱中的奥菲欧》、《美丽的海伦》、《霍夫曼的故事》。
我看了几个版本Ba-ta-clan的英文介绍,都不太详细,剧情也比较荒诞。大概是这样:
在一个飞檐翘角的汉皇宫的花园里,一个女歌唱家和一个子爵,一个在看书一个在看报纸。俩人发现对方看的都是法文,便相认原来都是法国人。前者是旅游过来的,后者是因为海难。俩人都思乡甚切,想回法国,策划逃走,却被护卫队首领抓住。
护卫队首领想谋反做皇帝,并胁迫皇帝杀死这两个人。俩人在哀伤中唱起法文歌,皇帝发现他俩是法国人,于是也说起了法语并坦白自己也是法国人。
八年前他被带到真正的王子面前,被要求做皇帝,不答应的话会被处死,于是他不情愿地做了皇帝。还由于语言不通的关系,处死了这个国家德行最好的五个人。他非常想念法国想回家。
现在他想让子爵代替他做皇帝,自己回法国去,子爵也不情愿。正在僵持中,护卫队首领送来一封信,表示他也是法国人,他已经为他们安排好了回国事宜,作为回报,皇位要留给它。
于是皆大欢喜,大家一起唱起了Ba-ta-clan这首歌来庆祝。
在内地的视频网站没有找到这出歌剧的片段,这是Youtube中的视频截图。
长衫,八卦图,最典型的中国元素。
后面的布景中有“巴达可郎”四个汉字。
不敢贸然评价这部轻歌剧,毕竟没有看过。但听说是讽刺剧,讽刺统治者。
总之,这是巴塔克兰剧院名字的来由。
这是现在它网站首页的样子,logo保留了建筑最初的塔顶。
这是它昨晚演出之前发的twitter,预告死亡金属之鹰乐队的演出开始。
巴塔克兰剧院,建于1864年,那一年,齐白石出生,洪秀全逝世,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已接近尾声,美国的南北战争在次年结束。那一年距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有五十年。
2015年,151岁的巴塔克兰剧院,你刚才,让谁进去了。整个巴黎都在哭泣。
整个人间,都在看你呀。
巴塔克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