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下午发布了最近才创作的短篇小说《神婆》,投稿了“423故事节”并被收录。这个故事素材是我访问得来的,为了使其内容更丰富,塑造人物更有力,我还努力回忆了童年里关于神的点点滴滴。
分享以后,某群有位非常有眼光的读者,只看了头一句,就坦言“你这第一句就让人觉得没办法读下去了,这不是孔乙己嘛。”我惊呼:“怎么了?不一样啊,我借鉴了一下开头。”他继续说道:“这都差不多是临摹了。练习可以这样玩……” 我诧异:“临摹吗?完全不一样的内容,而且第一句也不一样。这样鉴定的话,估计没法写了。”这时有人站队:“就是咯。”我认为他是站我这边吧,顿时有了怼过去的力量:“一、我们村的老屋是和现在不同的,这是事实。二、鲁迅说‘鲁镇的酒店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三、那么鲁迅的专利,我们以后不能用这个句式。除此之外,没有一句一样的。”最后我对他的阅读表示了感谢,但对其发表的意见欠缺公允感到遗憾。其实对于头一句就挡住了读者的脚步,我更是感到分外遗憾。
最近比较爱读鲁迅的小说,因为他塑造的几个人物令国人印象深刻。《神婆》就是借鉴了鲁迅的“孔乙己”,借鉴他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方法,从人物要出现的场所开始写起,再借鉴作者与人物之间发生关联的方式,最后再借鉴人物性格产生的背景和深层次的根源。对于鲁迅的作品我们都很熟悉,语言风格和思想深度令人佩服。越读越觉得他的小说植根于现实中,语言精炼到没有一个多余的字。最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就是他小说的结构,游刃有余的将素材玩弄于股掌之间,读得人酣畅淋漓,每个毛孔都仿佛得到了抚弄,疼到底了也思到底了。
前一阵借鉴了鲁迅的爱情小说《伤逝》,写下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不同的故事相同的感悟,人生就是这样的,哪有那么多不同,大致都是相似的。比如《伤逝》里的涓生和子君,一个爱写文的民国书生,潦倒落魄,却和一个出身艰难的姑娘相爱同居了。然后可以预见的未来就是不同的三观导致了分手,结尾子君死了,涓生很自责。过程中细致描述了爱情发生时的喜悦,同居后的磨合和误解,后期分手时的困顿以及结尾的一个死亡一个自责。悲惨吧?但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爱情。我借鉴了故事的结构和以回忆开头的书写方式,以及把重点放在人物性格塑造上,故事性自然就带出来了。这是我反复阅读后的感悟。
我还写了个灵异小说《天谴》,你们万想不到这个也是有借鉴鲁迅的小说的,但是不怎么出名的一个小说,叫做《铸剑》,不过它的故事结构跟我的完全不同,只借鉴了开头,从核心人物的场景开始入手,单刀直入很容易展开故事。你看鲁迅多厉害,我建议写现实题材的都去研究鲁迅的小说吧,可借鉴性极强。
再来说说最近创作的乡土题材小说《还愿》,这篇完全没有借鉴鲁迅的任何一部作品,纯粹就是自己反复构思推敲出来的。在多名读者的建议下,一改再改。最后竟然有人评论某些地方读出了鲁迅先生的味道,像镜子一样真实。我很兴奋,这说明我最近的研究出了成效,我跟着鲁迅先生的学习没有白费。
一段时间里看谁的书,写文就可能带有那个人的风格,这很正常。至于临摹这个说法也很有趣,假如给鲁迅先生报备一下,“啊,先生,我预备要临摹你的几部作品,你看是否可行?”我想他一定会回:“啊,你若临摹出了你所处的时代的特征,升级为了新的经典人物,那倒也是我的荣光哩。”
最后预告下一篇小说,还预备跟着鲁迅先生学习,那就是他的名篇《祝福》,我看了那么久,觉得祥林嫂这个人物在乡土小说里所塑造的女性形象里数一数二,非常经典。
最后要感谢所有支持我的文友们,你们的点评和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不管未来会怎样,现在做好眼前的事。梦想还是要去追的,万一追上了呢?
网友评论
1. 不同年代应该有不同年代的语言,所以再经典喜欢的东西,都应该经过时代的翻译,如果自己能按照所在的时空下翻译出来,想必更好。
2. 崇拜不能代替灵魂,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优点,想必很多人都觉得自己不错,哪怕好像很谦虚很谨慎也很难完全听进去别人的意见,不如还是做自己。
2.5 同样再补一句,如果没有前面的铺垫,做自己会被人误解,所以断章取义的确很要不得。
3 我是来胡说的,别介意。
当然有时再换一个角度再研习一下可更丰厚你的文域!!
我一点提示,你时间,看一部分十八世纪英国女作家的田园小说,对你女性小说的描写有很多助益!那种无政治立场纯粹自然人事景的描写真是太浪漫太自由了!
把前人金句借来,只要用的好,便是好文章。
我也喜欢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我这下也要看鲁迅的作品
我也在寻找自己的风格
这个说的是很对的,也是避免不了的,就好比我们学认字,然后再写东西。没有先能写文章后学认字的道理!